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彝族毕摩文化研究

作者:孟慧英 著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3年02月
个人简介
孟慧英,1953年生于沈阳,汉族,哲学博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员。
  主要著作:《中国北方民族萨满教》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萨满文化英雄——伊玛堪研究》社科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满族萨满文本研究》(合作)台湾五南图书公司1998年版;《活态神话——中国少数民族神话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另外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英文译著2部。
内容简介
彝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员,她人口众多——据1990年统计,我国境內有660万人口,国外有十余万人;分布广——主要居住于我国的滇川黔桂四省,境外的彝族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老挝和越南;历史悠久——无论目前学术界争论的南方土著说还是北方氐羌说,都认为它有几千年历史足迹。中国历代古籍中,记录了大量的有关彝族及其祖先的事迹;而13世纪的威尼斯人马可.波罗在他的《东方见闻录》中较早地把中国西南部这个古老又神秘的民族介绍给全世界。19世纪下丰叶一批法国人、荚国人、英国人先后到彝族地区游历,在他们漫长的旅途中,彝族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语言文字,风土人情被写进他们的游记和历史著作。这是彝族第一次被广泛地推向世界,进入国际学术视野,成为国际学术界难得的文化人类学个案。20世纪以来,外国学者对彝族的考察有增无减,其工作更细致,研究也更深入,学术成果蔚然可观。到了2O世纪末,彝学成了一门重要的学问, 国际彝学专家济济一堂,先后在美国、德国、中国召开了三次国际彝学研讨会。这种大规模的学术活动无疑提高了彝学研究的水平,进一步地扩大了彝族的影响,广泛吸引了国际学术目光,为彝学创造了优越的发展条件。
我国学者对彝族的民族学专门考察,始于20世纪上半叶,参与考察的人员中有一批我国著名的民族学、人类学专家,如马长寿、林耀华、江应樑、马学良等。他们考察的范围涉及了民族学的各个领域,彝族的社会制度、历史状况、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经济生活、政治结构、宗教信仰、民族关系等,都得到广泛关注,其中一些著作堪称学术范例,至今还是后来者的研究必备之书。解放以后,在全国开展的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对彝族的调查更为全面,彝族內部复杂的支系关系第一次被认真对待,彝族支系分布、彝族历史、彝族社会形态成为学术界关心的特别目标。粉碎“四人帮”之后,彝学研究突破漫长的沉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对彝族历史方面的研究尤为踊跃,一批历史文化著作问世。这些研究使这个历史面貌模糊不清的民族,越来越展示出其清楚而古老的足迹和灿烂悠久的文化。20世纪8o年代以来,一大批彝族学者崛起,他们以高涨的热情,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投入到了新彝学的建设之中。这支生机勃勃的队伍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特色的作品成批问世。它们的耀眼光芒不但吸引了国内大批学者,激起一波又一波学术热潮; 同时也抓住了国外学者的目光,学术界为彝学的发展而欣喜异常。
在民族学中,对于原始宗教的研究一直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受到学者的高度关注。彝族的由其经师(毕摩)和巫师(苏尼)为代表的信仰现象,作为人类宗教信仰的一种特殊形态,始终受到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彝族信仰文化一直是国际学术研究的热点。在百余年的调查研过程中,有一批著作为这个领域的深入探讨奠定了基础。如,列入“七五”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项目的《中国各民族原始宗教资料集成》(彝族卷)的出版,为彝族宗教与文化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彝族宗教研究的资料集和研究成果中,有些著作较有影响,能够为新的探讨提供向导。
本书是一部关于彝族传统精神文化的专门研究著作。作者曾经到彝族聚居区进行过深入的民族考察,阅读了彝族这个领域主要的研究著作,并针对这些材料和研究基础,进行了较新的阐述和较系统的研究。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