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差异》倡导“新对话”主义,既“求同”,更“存异”,不在“求同”中抹杀差异,而是将“求同”视为“理解”,因此我们所谓的“对话”就是理解差异,宽容差异,让差异成为我们思想的活水,让差异成为我们生活镜鉴。在新对话主义看来,德国哲学的“主体向性”必须改写为“他者间性”,因为只有做到了互为他者,互为主体才能真正实现,否则无异于缘木求鱼。孔夫子之“克已复礼为仁”者,其此之谓软?
《差异》的新对话主义无非表明了一个最基本的学术原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过这不能止步于其纯粹的方法论意义,而是更应当成为一种本体论。差异本是世界的生态。差异作为方法,其目的就是为了保证差异这一世界的原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