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解构的八十年代

书评人:林永青 2007-05-01 07:16 赞[0] 收藏

东方的没落...

大学与知识的零碎化。丹尼尔.贝尔在20世纪70年代所写的那样,大学已经成为“后工业社会”的关键机构。(与丹尼尔.贝尔所处的时代不同,在21世纪的前几个十年,大学也即将成为被“解构”的对象。一种基于互联网的、“长尾”的知识传播方式正在兴起。林永青语)后工业社会的一个显著表征就是脑力取代体力。以电子媒体、计算机、集成电路、卫星、空间技术为特征的“通讯革命”,已经渗透到私人生活(娱乐、消遣)以及商业之中。其中的关键在于科学。大学成了培养工程师、医生、和程序员的场所,以使他们能够在高科技公司找到报酬丰厚的工作。要么他们上大学是想成为这类公司大量需要的律师。即使是人文学科出身,也能在商界谋到一个职位。也过去相比,商界现在更需要文字能力好的人。(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引注)

当今时代,知识分子要么是大学教授,要么是传播媒体的雇员。以前艺术家咖啡馆里的常客,如今占据着研究席位。我们也许会为此感到遗憾,但是知识分子(维多利亚时代的“文人”)的没落正是现代生活日益职业化和专业化的一个重要特征。

解构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思想时尚,解构主义在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即便没有取代结构主义,它也向结构主义提出了挑战,正如结构主义之与存在主义。其领军人物是德里达。他继承了福柯和拉康的巴黎明星知识分子的角色。在他的领导下,解构主义者保留、甚至强化了结构主义对“在场的形而上学”的揭露——在传统上,我们以为文本背后存在着一个人(即文本的作者)。解构主义者认为,这种看似不可或缺的作者,实际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只有文本。当我们在写作时,我们不是在“表达”我们自身,而是进入了一个语言模式、和非具人的公共话语文化所支配的词语领域。作者所在时代的社会语境和历史事件似乎也与他的作品无关。

林永青批评道:“也正是这种“作者不在场”的解构主义转向,使得(西方)学术界走向了一个神秘莫测的深渊。也使得思想学术界与普通人的认知距离越来越远,从而导致了思想学术界的‘自我边缘化’。”

但是,“解构主义具有少数人的、自我娱乐意义上的、智力训练的作用。正如哲学死亡的原因一样,文化的死亡也是因为知识分子的自我隔绝。但是,知识分子们忘记了一点,就是‘知识垄断’的时代早在现代通讯工具发明的那一天开始,就已经结束了。‘文人’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已经被‘边缘化’了。”(林永青语)。

解构主义认为,文本没有内在意义,因为每个读者对于作品都有不同的理解。我们处在一个爱因斯坦式的宇宙之中;我们没有一个最终的衡量标准,用维特根斯坦的话说,“没有一种能够衡量语言的元语言”。(中文版误译为“原语言”。引注)不存在一个单一的、高高在上的思想视角,可以把握事物的总体体。

解构主义“高兴地”认为。我们最后只有非理性的语言领域,一种宏大的无秩序状态,我们同尼采和乔伊斯一起置身其中,因生活的丰富多彩而欣喜,无须考虑规划和统一性。

后现代主义...

宗教...

科学...

艺术...

 

西方现代思想史

作者:(美)斯特龙伯格 著,刘北成,赵国新 译

出版社:中央编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5-01-01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