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盛和夫的《干法》虽然把工作价值观和人生价值观看得很重,也作为好的干法的前提,但依然认为到达彼岸还需要一些桥和船。他从自己的经历出发,总结出了一些独特的“干法”。
企业经营的中坚是“愚钝”的人。作者从自己的亲身经历感悟到,能成就事业的人,不是那些“聪明”的人,而是那些“愚钝”的人。因为那些头脑灵活、思维敏捷的人才,正因为他们聪明,成长很快,或许就会认为眼前的工作太平凡,呆在公司里大材小用了,于是不久就会辞职离去。而最终留在公司里的有用的,恰恰是那些最初不被看好、头脑“迟钝”的人。这些人做起事来,“不知疲倦,孜孜以求,像一只蝗虫一样一寸一寸的前进,刻苦勤奋,一心一意,愚直地、诚实地、认真地、专业地努力工作”,最终成为公司的栋梁,完全是靠坚持的力量。
执行好短期计划比制定空洞的长期计划强。作者自己的公司从来都不建立长期计划,因为他认为,自己能够预见到永远的将来,这种话基本上都以“谎言”的结局而告终。再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如果达到目标的过程太长,也就是说,设置的目标过于远大,往往在中途就会遭遇挫折。所以,今天一天努力干吧,以今天一天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天;今年一年努力干吧,以今年一年的勤奋就一定能看清明年。京瓷自创业以来,只坚持做好一年的年度经营计划。这一点值得创业型企业借鉴。当然,一年的目标完成后,可以提出比上一年更高的目标,逐级进步。
遇到危机最考验企业的团队。在遭遇困境的时候,最考验一个人的心智和品格。稻盛和夫坚持认为,遭遇失败和苦难的时候,不应牢骚满腹,不要怨天尤人,而是要忍受考验,坚持努力,一点点积累小小的,然而是确凿的成功,最后将逆境转化为顺境。哀大莫过于心死,没有心劲儿了,什么也不可能。所以,稻盛和夫认为,上进心是工作和人生中最重要的,也是真正的创造之门的秘诀。京瓷在发展的历程中经常遇到价格压得很低的情况,几乎没有办法挣到钱,他们不是抱怨,而是在自己的身上找空间,那就是研发技术,降低成本,这种苛求逼他们不断研发出新的产品,他们回过头来还要感谢那些逼他们降低利润空间的大企业。
适当的外行加入是必要的。稻盛和夫不反对外行管内行,他认为外行没有先人观念,不拘于既成的习惯、惯例,总能自由发挥,这是向新事物挑战时最大的优点。如果再补上一句的话,外行管内行,首先是基于哲学上的普遍真理是相似的这一原理,否则就很难理解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却可以从事同样的创新型工作,所有具体化的事情在哲学上抽象出来的规律是相似的;其次,在思维模式上没有思维定势的影响,反而容易实现创新。
一个团队,既要有乐观派也要有悲观拍。作者认为,可以让乐观派来创意,让悲观派或谨慎派来做规划,而遇到问题时要始终保持乐观。也可以概括为,乐观构思,悲观计划,乐观实行。如果再对照这些年一些成功的互联网企业,就会发现同样的现象存在。比如在阿里巴巴最困难的时候,马云依然不断“吹牛”,让大家多想想有几百万、几千万怎么花的问题,这种乐观的情绪对团队的士气很有帮助。
核心竞争力一定在于创新。在创造发明上,稻盛和夫有着和任正非类似的“无人区”理论,而且稻盛和夫的企业路径与任正非也类似,就是坚决地走技术创新之路。反观联想,在柳传志一派取得执掌权之后,就丢掉了技术创新的灵魂,从此成为电脑的组装厂。如何应对技术创新的“无人区”?稻盛和夫打了一个比方,所谓技术创新,所谓发明创造,就像没有指南针的小船,航行于漆黑的大海之上,在伸手不见五指的海面上,要保持正确的方向,要顺利到达目的地,所必需的就是对工作的强烈的愿望。稻盛和夫也看中持续性改进的力量,他认为即使是平凡简单的工作,只要不断地钻研创新,也会带来飞跃性的进步。其实这个道理可以通过指数增长的理论来论证,哪怕是每天只有1%的增长,只要连续保持,就会形成指数增长,到达一定的时间段就会达到很高的增长量。在重大突破性创新不大可能的情况下,只有持续不断地创新,实现小步前进,积小胜为大胜。
企业负责人的人生观将影响整个企业。让成功持续的所谓“干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无私”,就是抱着无私之心去工作、去做事。特别是作为企业的负责者,一个当上了企业的负责人,虽然可怜,但已经不允许再回到自己个人了,必须彻底地排除自己的私心杂念。而且必须让广大的员工看到这种无私的状态,员工们才会想“我就跟定这个人了”,“如果是为他的话,我愿意拼命干”。经营者自己堂堂正正,问心无愧,就可以严格要求员工。而且稻盛和夫认为,即使企业经营好了,自己有钱了,也不能奢侈,一旦奢侈就会傲慢。花几万日元吃一顿饭对于他而言,根本不算什么。但是他感到害怕,因为他担心自己养成沉溺于奢侈的习性,那种每晚都大肆挥霍、享用高价菜肴却能心安理得的心理让他感觉很害怕。
阿米巴经营是一种理念。在中国今天非常流行的阿米巴经营模式,稻盛和夫也多次提到,这是由哲学推动的意识改革,他改变了官僚主义的企业文化,让每位员工都主动地努力,这才是其中的奥妙。如果把阿米巴模式简介看做一套,硬邦邦的管理制度,生搬硬套,那可能会适得其反。
(二〇一七年四月十四至十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