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样一个贫富分化、城乡差距扩大的国度里,许多人正在无端生出一种对乡下人的歧视,正如19世纪中期的法国,而今有幸看了这本关于米勒的书,颇有些嗟嘘感叹!他的一生,物质生活极为不幸,有时甚至几幅作品仅换得一双小孩子的鞋。而他死后,法国为购回《晚钟》一画,竟花了80多万法郎。
他并不关心政治,不反抗资产阶级,也没有改变社会的要求,甚至是逆来顺受。在作品中,他只是如实地反映出劳动和劳动者的苦难,从痛楚、折磨中去表现伤感的美。由于他是将社会底层的贫苦农民作为作品中的主人公,在当时的情况下,从客观上促进了法国民主主义运动的发展。但他不是革命者。
让·弗朗索瓦·米勒出生在诺曼底省的一个农民家庭,青年时代种过田。23岁时到巴黎师从于画家德拉罗什,画室里的同学都瞧不起他,说他是“土气的山里人”。老师也看不惯他,常斥责他:“你似乎全知道,但又全不知道。”
他从不虚构画面的情景,每一幅画都是从耕耘着、放牧、劳动着、生活着的法国农民的真实生活中来的。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
看到这对在田间默默祈祷的农民夫妇,我们仿佛也听到了远方依稀可见的教堂传来的钟声:这“钟声”好象越来越大,传得越来越远……也许是这对伫立在农田里剪影一般的农夫与地平线交叉的形式使人联想到了庄严、神圣的“十字架”…。
作为现实主义的代表画家,他在现代美术的发展中所做出的贡献,以及在伤口上所表现的大手笔、所揭示的劳动人民与乡土的深刻感情,都永远是艺术宝库中的重要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