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一本实证与理论研究并重的具有创新意义的经济学著作

书评人:郑伟强 2007-12-17 08:43 赞[0] 收藏
  本书是国家“十五”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的最终成果。

  首先,作者对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的相关理论进行了述评。在此基础上,以技术和制度作为共同的分析工具,建立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的互动机理模型。其次,作者详细讨论远计划体制国家经济转轨如何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性因素。再次,作者具体分析经济全球化对经济转轨的影响方式。最后,作者以东欧、俄罗斯和中国为实证分析对象,具体剖析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在上述国家和地区的互动方式。沿着这样一种历史的脉络,作者为我们展示了一幅经济全球化的“全景图”,即:国际分工是物质前提,国际贸易是先导,资本国际化是重要的推动力,跨国公司是主导力量,经济金融化是催化剂,网络化是技术平台,国际协调机制是保障手段。这些均属于技术层面的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条件;而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体制转型,显然归属于制度的层面,是经济全球化真正得以实现的基础性因素,是经济全球化的必要充分条件。

  根据这种认识,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就只能从制度的层面给出。作者的分析表明,人们经常所说的生产要素或者生产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加自由的流动,进而实现更加优化的配置,这实际上是对经济全球化诸多表现的高度概括。至于经济全球化的本质特征则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则正在愈来愈多的民族国家中得到采纳和应用,从而导致在世界范围内经济运行“游戏规则”的同质化。

  技术进步和其他因素固然可以加速经济全球化进程,但它们却不是决定性因素,因为它们无法解决世界经济运行规则的同质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全球性”问题。对这一问题的解答,离不开冷战的结束和原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因此可以说,计划体制国家的市场化转型,才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也正是基于这种分析,作者才能做出判断,认为经济全球化在20世纪90年代成为一个热点问题决不是一种巧合。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之间不是一种简单的单向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关系。计划体制国家的经济转轨,标志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全面到来;同样,经济全球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转型国家经济转轨的方向、路径、范围与内容,制约着各国经济转轨的进程和政策选择。仍然以制度为主线,作者从市场体系接轨、企业制度转变和政府职能转型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了经济全球化对转轨国家市场化转型的作用和影响机制,并深刻剖析了转轨国家在融入世界经济的过程中如何规避与化解经济全球化风险的主要措施。这一论述对于当前我国经济制度转型的进一步深化无疑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导作用。

  从我国过去的改革路径看,一直是沿着一种“改革开放”的逻辑渐进式推进的。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主动地一步步改革国内的经济制度,以适应不断扩大与深化的对外开放的需要。可以说,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十多年,对于经济制度如何变化,我们总体上还缺乏一个明确的、统一的目标,而是通过一种不断的“试错”方式向前推进的。

  20世纪90年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开放程度的不断加速和“入世”的完成,改革的方向和方式开始发生一种巨大的转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简单说,经济全球化决定了我们的经济转轨方向。事实上,在当前的全球化背景下,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和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我们就不得不按照统一的国际规则来改革国内的制度。因此,从理论上梳理我国的经济转轨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就成为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阐述两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这的确是一个很大的创新。我个人认为,这也更有利于我们整体上把握我国的经济转轨性质,对我国经济转轨的性质只是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而言,即我国参加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并不意味着改变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

  经济全球化作为一个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被提出以后,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学者们对经济全球化形成的时间、内涵、动因、影响等诸多问题,尚存在不少分歧。最近,读了《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一书。我觉得这本书对经济全球化有了许多新的认识。该书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由始至终强调制度因素在分析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问题中的重要作用。也正是通过制度这个因素,作者将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转轨这两个不同领域中的概念纳入了统一的理论分析框架。

  过去学者们在讨论经济全球化的时候,通常都是从技术层面入手的。从有关经济全球化实质的争论中我们就不难理解这一点。关于经济全球化内涵的争论,根据各自所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也出现了许多看法,比如国际分工论、国际贸易论、资本国际化论、跨国公司论、经济金融化论、网络化论、国际协调机制论等。

  如果仅从技术的角度,我们不难发现,上述观点之间其实存在着一些基本共识。简单说,学者们都是从技术层面强调经济全球化的内容、过程、结果等,认为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就是由于货物、资本、生产、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跨国流动的加速进行,而导致的统一全球性市场的形成,各国之间经济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极大加强,以及全球经济和福利的共同增长。在这一过程中,贸易全球化、投资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是其主要的表现形式。

  我以为,学术界对经济全球化的争议如此之大,这一定意味着我们还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没有得到回答和解决。比如,经济全球化为何突然会在20世纪末成为人们讨论的一个热点?技术层面的变化能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决定性因素吗?通过研读该书,我们可以找到问题的答案。作者认为,造成经济全球化这一现实的主要原因,在于被截至目前的学术研究所忽视了的一个更为重要的制度层面,这就是计划经济国家市场化的制度转型。

  众所周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以往几百年国际分工不断拓展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世界市场,人类社会全面步入经济国际化的时代。20世纪的上半期,宗主国与殖民地之间的经济国际化具有明显的强制性。二战以后,殖民体系土崩瓦解,民族国家之间双边的、多边的以及区域性的经济往来迅猛发展,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与日俱增,经济国际化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冷战格局的确立和延续,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斯大林所说的“两个平行的市场”长期存在,经济国际化只能在量变中徘徊。然而,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计划经济国家纷纷走上市场化的体制转轨之路,“两个平行的市场”开始消逝,终于促成了经济全球化时代的真正到来。

经济全球化与经济转轨互动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成果文库

作者:程伟 等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时间:2005-10-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徐政龙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