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孙瑞雪——《爱和自由》幼儿教育演讲录

书评人:王耀祥 2015-05-13 10:00 赞[0] 收藏

 儿童怎么样才能实体化呢?只有通过一种办法,就是不断地活动,通过不断地活动来把精神胚胎实体化。

 
幼儿期是感觉经验开创期,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中得出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教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
 
他们整个的思维状态和认知状态一直是在思考,你跟他说什么他都在这样思考。思维对小孩子是快乐的事情,思维对小孩子也是新鲜的活动。小孩子思维表情很明显,小孩子思维需要较长的时间。但是有的小孩他不用思维,被训斥被打骂的孩子是不用思维的,他们的反应较快,好像不经过大脑。
 
通过大脑进行的认知过程,才能够得到对象,这叫智力。有的孩子小时候被认为非常聪明,脑子反应快,但长大以后,他的学习和各方面的创造力并不好。这个原因就是他是被教出来的,或者是人为刺激出来的。
 
逗孩子的明显结果是恶作剧。
我们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和残酷的玩笑,这种逗引太残忍,但是成人感知不到。
 
生命就是这样的,如果你感知到孩子的心理,你跟他说了,这个问题就不作为一个问题而存在了。但如果不说,他永生都会觉得他爸妈不再爱他了。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东西。如果你没有自信心,最好选名著,或是名家译的,名家配画的,好出版社出的,这样就放心很多。
 
儿童的感觉、思维、智力、思想的最初发展需要的时间比较多,而且需要多次反复。
 
如果要让儿童概念掌握得准确、快捷和彻底,你还必须准备两三件供儿童对比抽象的东西。如几个颜色的色板,比如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后来我发现儿童的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他喜欢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他达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能说出来;他达不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成人一旦压制了儿童,儿童可能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而我们不知道,问题的根就是这样埋下的。
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
 
如果我们在儿童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的时候强制孩子画画,可能造成一种极其可怕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把儿童的绘画天赋扼杀了。
为什么?他画画已经程序化了,模式化了,那创造力的心智已经被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桎梏了。
 
儿童看上去浑浑噩噩,其实你的一言一行他都注意到了,都吸收进去了。你的语言、你的思维方式、你的钢琴指法、你的脚步、你的神态,每一个细节。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意识形态和精神层次也都被幼儿在不知不觉中吸收了。教师要准备的不是教育、教室的环境,而是自己的精神,这才叫真正的准备。
 
蒙特梭利说,教学必须严格遵照最大限度地减少教育者的积极干预的原则。
 
蒙特梭利教育要求拿东西归位,通过这样的行为行成儿童的秩序感。
 
人的发展应该是全方位的。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觉,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你的感觉越粗糙、越简陋,你的生命状态就会越低。
 
事实上,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比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更为关注,人们对智力有着如宗教一般的痴迷。
 
正常的儿童是沉静而安详的,有时候是”傻呆呆“的,这就是他进入了“沉思”状态。在爱和自由的环境中,儿童的思维活动及其能力会自然地发展起来。
 
儿童早期的感觉训练是儿童的智力发展的唯一途径。因此,6岁前不能用口授的形式进行教学。这个感觉训练,最基本的是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蒙特梭利说,反复是儿童的智力体操,儿童只有通过反复,才能发现它内在的规律,这规律要儿童自己去发现而不是通过老师去教。
 
得到爱的孩子,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在陌生的环境中容易建立安全感。因为他有一个稳定的爱的环境。
 
每一位父母也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
 
我的理解是,父母越爱孩子,孩子也就越不依恋父母。因为很多经验告诉孩子,父母是爱他的。这个经验也同时告诉他,父母只是暂时离开,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知道,不管父母到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这种孩子更容易产生安全感,适应环境更快,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的。
 
我们很难判定一个生气的人是在表达爱。
 
情绪往往是衡量爱的关键。
 
很多夫妻产生感情上的纠纷或者家庭出现危机以后,他们处理的方法很奇怪,问父母、问自己的朋友,找他们出主意,但是他们却很少看书。(这大概是因为我们从小看的书都是我们不喜欢而被迫看的,所以长大后都不爱读书了。)一个孩子出生之前,聪明的父母会找许多参考资料来了解孩子的发展,以便具备科学养育孩子的知识和技能。
 
我们知道一旦孩子得到爱的满足,在轻松和自由的状态中,儿童的本性都会表现出来。他的心理素质、人格素质、道德素质和智力素质就会拼命地向前发展。其实成人也是这样的,如果他的社会环境充满了爱、安全、公平、宽容,在这种环境下成人也变得美好,发展得快,有创造力,热爱生活。
 
生活就是这样残酷,你没有给予,当然得不到回报。你会说:“哪有父母不爱孩子呢?我给他吃、穿,养他,我心里爱他。”但是,你每天在埋怨他、责备他、训斥他,百分之七十的语言都是否定的语言。你当着别人的面训斥他,你甚至在大街上踢了他一脚。家里来人时,你当着孩子的面告诉客人孩子的某些缺点,你不断地以一个成人的角度误解孩子等等,这些都不是爱。
 
爱不是偶尔关心,不是心血来潮,更不是偶尔的恨,一种用“打”来发泄的恨,尽管你说这是因为爱他,恨他不生气。
 
我们常常会看到这种现象,孩子一旦开始独立,父母就会说:“这孩子太犟了。”“这孩子怎么会这么不听话。”实际是孩子要成长,要按照他自己的意志去成长,孩子的意志同父母的意志开始产生矛盾了。我们要学会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
 
孩子失去了发展自己的自由,也习得了限制别人自由的习惯。这就是我们成人好控制和压制他人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从未有过自由发展潜能的机会,我们就会根深蒂固地认为自由是有害的。
 
为什么人的童年如此漫长?就是因为人类的童年包含了一个精神发展的过程。
 
我们知道,父亲爱女儿,肯定女儿,夸奖女儿,对孩子的一生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人的成长依靠什么呢?法律?道德?良心?不,都不是,依靠发自内心的爱。
 
家长的生命的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
 
对儿童来说,掌握知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掌握知识的方法。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孩子们在6岁前不是靠向别人学习来建立概念的,他是依据自己对生活和事物的体验建立概念。
 
我们如果告诉孩子:”我不知道这个内容,但是我们可以去查书。”这样结果可能就好很多。
 
教学时会出现这样的情景,当儿童对这件事不感兴趣时,应该怎么办?停止。
是儿童对这个不感兴趣,所以不要谴责他。第二,不要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犯了错误,或是觉得他自己不懂。儿童的自信是建立在对自己能力的把握上,而不是同别人比聪明,因为你永远不可能比每一个人聪明。
 
儿童虽然有巨大的潜能,但他需要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他需要成人的启发。
 
儿童一进入状态,就是他关注的时候,他可能对一些生活细节和日常生活训练做不到位,我们在这时不能再固守平时所要求的一些规则了。如果他忘记归位了,在平时我们可能会问:“你忘记了什么?”我们的原则是不能训斥儿童,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醒他。他一旦行成习惯,你在与不在他的行为都是一致的,这样他就会保持人格的一致。
 
儿童如果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因为儿童此时正是感觉自己私有财产的敏感期,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实际上,克服困难、完成工作,是儿童乐此不疲的。害怕克服困难的不是儿童,而是成人。
 
儿童做他感兴趣的事,总能深入其中。这种深入变为专注,意志就开始形成。
 
儿童必须通过生活自立而获得身体上的独立。必须通过自由的选择而获得意志上的独立;必须通过不受干扰的工作而获得思想上的独立。
 
3岁以前是儿童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3年中,儿童是通过活动,在事物中缓慢地行成他的内在品质的。
 
蒙特梭利认为儿童自己在3-6岁间所进行的一系列长期而缓慢的活动构建了自己的品格。
 
蒙特梭利认为道德观念是在12岁以后建立的。吃的东西对他太重要了,是他的全部世界,他只是坦然而诚实地使用他的自然本能。
儿童两岁多的时候,有了“私有观念”和“共有观念”了。他知道什么是自己的,什么是别人的。在这时,应该给孩子建立一种别人的东西不能动、自己的东西可以随意支配的道德观念。这种秩序一旦建立,就是一个生活的基本准则,也是道德的萌芽。
 
尽量让0-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要超出他需要的东西。记住:努力让他满足。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周给他买一次。把时间固定好,比如星期天。这样形成习惯,他不向别人要东西,也不眼馋别人的东西,非常有自信心。
经济条件的好坏在我看来并不影响孩子的发展,钱多钱少都没有关系,你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决定给孩子买东西的钱数,问题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把选择的自由交给了孩子。
 
儿童的身体是知道饥饱的,并且能自我调节,通过自身的感觉来调整饮食结构。所以,我常常把不同食物放在桌上,让孩子自己选择——自己选择吃的时间、吃的食物。不要像孩子们所说:“我们多辛苦啊,又要吃东西又要睡觉。”
 
儿童在两岁左右的时候会不断地去寻找一些会动、会响的东西玩。成人认为那样很危险,他们制止儿童而不是帮助儿童去认识并学习怎样避免危险。
每一次活动时儿童都被成人用另一个东西引诱走。这种不断的引诱,只产生一个结果,就是把儿童内在的精神胚胎逐渐地蒙蔽起来,儿童自己也不知道他的内在到底要他干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儿童就出现了一个最致命的弱点:好动,不断地动。当他的内在知道他去做那件事情的时候,一个外力不断地诱使他去做另一件不符合他内在的事情。
 
比如,3岁以前的孩子,要到处走动、触摸,甚至有把东西打碎的可能,此时,成人应该顺其自然,只要没有危险,任儿童去触摸。只有这样,儿童才能够真正地得到发展,进而成熟。否则儿童只会躲在幻想里喘息。
 
当一个人坚定地向自己目标迈进的时候,他不可能出现焦虑。相反,他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做的时候,他会很慌乱,很焦虑。那么成人所有的这一切来自于哪里?恰恰就来自于童年。
 
如果儿童需要你的爱,你为什么不给他呢?他满足了,你满足了,这简直是一箭双雕的美事,但是我们不能。很多孩子说”妈妈抱抱“,但是妈妈认为不该抱,应该让他学会独立。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是你所能够做到的最好的。
 
儿童只有在童年成长的过程中,受到了父母的关注和爱,受到了父母的重视,在他0-12岁期间,在他所在的的幼儿园和学校里,得到了这样作为人的尊重,这种爱、这种价值观才会牢牢地建构在自己的生命中。
 
爱表现在你的每个眼神,每个动作,每个姿态,每个想法,每个意识中,它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今天,爱必须学会表达出来,爱必须学会表现在动作中,爱必须学会表现在跟孩子每一个拥抱上,每一个眼神里,每一个感觉中,这样儿童才可以收到爱。
 
人的成长必须拥有两样东西,一样是爱,一样是自由。
自由就是自己做自己的主人。
 
我们每一个父母都懂得蹲下来跟你的孩子说话,每一天孩子上学前,对你的孩子表达”孩子,我爱你“,每天回来后,给你的孩子一个拥抱,对他说”妈妈爱你“,当你的孩子遇到麻烦时,你要学会问一句话:”告诉妈妈为什么呢?“然后去倾听他的为什么。就做这么点,已经足够改变我们的下一代。
 
如果你建立了规则,这个规则是6-7点可以看电视,那孩子看的时候你就要遵守原则,准许他这么做。你要靠规则来管理你自己,靠规则来管理你的孩子,靠规则来管理你的家庭,你要跟孩子有一个约定。
 
规则可以使孩子拥有心理的力量,使孩子拥有安全感,使孩子有序地和环境及他人相处。
 
儿童出生时,他虽然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但他是带着一样东西来的,这个东西是每个人生命中必不可少的,那就是成长的潜力。只不过大家都对他称谓不一。
 
活动对于儿童来说太重要了。不让儿童活动就等于不让儿童思考,儿童的成长就是借助于活动进行的。有活动的自由,孩子智力状态就会很高,心理状态就会很好,情感会成熟。
 
自己做自己的主任,这并不是我们以往认为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你可以按自己的意志,执行自己的计划,你的计划不被任何人破坏。
 
儿童的成长,应该拥有怎样的自由?
1.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对什么有兴趣,他可以自由地选择。
2. 表现在行动上的自由,进出教室的自由。
3.儿童拥有安静时不受干扰的自由。儿童拥有独处的自由,选择空间的自由。
4. 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想出办法与计策,并且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5. 儿童拥有凭自己的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爱和自由—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全新增订第四版)

作者:孙瑞雪 著

出版社:中国妇女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07-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王耀祥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