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品味历史经典,传承管理智慧

书评人:任玲 2015-04-30 18:38 赞[0] 收藏

  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当经济发展的大旗被正式插上云霄,引入或开发最行之有效的管理策略被社会各界亟需,和后者的缓慢与反复试验相比,引入他国已经成型的管理理论显得更加便捷、易得。这也是为什么迄今为止在中国社会各界流传的、实施的管理方法以西方和日式为主的原因。但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国,有本国深厚的、不易撼动的文化根基和国民思想特征,想要从根本上找到适合本国人的管理策略,仅仅靠引进显然达不到想要的效果,即便一时有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必然出现水土不服的排异现象,其后果之严重不容忽视。  

  现实证明,在中国想要做好管理,还是要向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去“寻根”,段俊平先生的新作《中国管理往事》中辑录了古人与管理有关的种种故事,我们的老祖宗虽然没有总结出“管理学”这样西化的名词,却对如何管理好人、如何管理好事、如何管理好组织等等管理学的本质问题早有研究,甚至我们洋洋洒洒数万字的管理学理论,古人早就用寥寥几句真知灼见予以总结,令后人大感如不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便不啻于入宝山而空回了。  

  读罢全书,细寻脉络,可见中国古人的管理之道,早有理论指引——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就是中国人一切行为的理论依据和源头——不懂“抱法处势”就不能理解韩非子的管理哲学,不知“内圣外王”便无法领悟儒家的管理之法,每个中国管理者的行事作风和管理手段,与他自身信奉的处世哲学大有渊源、密不可分。西方过于精确化、制度化的管理手法,在讲求人情、仁义、教化、道德的中国社会,往往失去它的高效——“严刑峻法,仁者不为耳。”
  
  其实中西管理学具有令一个组织高效运作的共同目标,所以其内在的道理有着微妙的一致之处。中国古代对管理学这类学问忌讳较多,大约是因为精通管理学的人大多是帝王将相的缘故——管理一个国家,应当就是管理的最高层次了。中国古人在进行管理时,往往会无意识地将自身的管理理论和哲学在实践中进行验证,但因为这并非正统的学问,也并非研究学问时的真正目的,所以精通管理的人才大多意识不到自己这项能力的珍贵,自然也不会著书立说,对中国化管理的经典事例加以整理归纳,以为后人学习的对象——段先生这本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中国传统哲学是“知”管理,古人往事是“行”管理——要想做一个好的管理者,“知”与“行”缺一不可,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正的、属于中国人的管理之道。管理的实质是修己安人,如果不能知行合一,没有将一切管理好的能力,就不能实现管理的理想目标。要想做好对中国本土任何组织的管理,就要追本溯源,沿着历史长河逆流而上,去采撷那些沉在滚滚洪流中的珍宝,点缀我们集中西之长、纳内外之灵的“中国化管理”之树,在“知”与“行”的碰撞中,去追寻一闪而逝的真理火花——无数管理的学问汇聚起来,以知行合一的烘炉去锻造精炼,就成就了独属于中国人的管理之道。

  

中国管理往事

作者:段俊平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3-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张立中
  • 个人名片 李富序
  • 个人名片 夏登峤
  • 个人名片 崔星
  • 个人名片 林永青
  • 个人名片 魏长永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