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雾霾和温室气体是中国经济最严重的威胁吗?

书评人:时寒冰 2015-03-16 18:02 赞[0] 收藏

  实际上,尽管我们在全球资源储量方面好消息不断,粮食产量的持续增加也大有希望,但资源枯竭仍然是人类面临的一个无可逃避的重大挑战。假如我们继续按照当前速度进行资源扩张,这个星球最终会沦为一片不毛之地。采矿、钻探以及工业商品的流动都是破坏性很强的活动。还记得阿拉斯加港湾漏油事件和墨西哥湾的原油泄漏事件吗?或者再看看人类为了满足对煤炭的需求而将阿巴拉契亚山地区的山顶炸平的案例。这些活动对全球气候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仅加拿大艾伯塔省的焦油砂油田就蕴藏着1.73万亿桶石油,这些石油可供人类使用半个世纪,但提炼这些石油对环境来说无异于一个可怕的梦魇:提炼1桶石油需要消耗2吨焦油砂;为了把这种淤泥一样的物质送到地表上来,人类需要把蒸汽送入焦油矿床中去,这就需要燃烧汽油;燃烧过程会产生温室气体,造成排放问题。

  集约化农业也会消耗大量的能源和资源,于是提高全球粮食产量的愿望将给全球生态系统,尤其是大气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更不用说生产更多的汽车、平板电脑和豪宅了。如果全球90亿人口全都效仿西方国家10亿人口的生活,那人类付出的环境代价将是灾难性的。

  旨在保护环境的国际协议影响力十分有限,这令人十分失望。以《京都议定书》为例,这是约束世界各国排放温室气体的唯一全球性协议,但它却无法约束世界上排放量最大的三个国家,它们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排放量的近一半。原因在于,美国从未签署过该条约,而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印度和中国则无需遵守该条约的排放限制;其依据在于,至今为止,发达国家通过燃烧、排泄或其他方式排放的温室气体占到绝大多数,从而导致了大气温度的升高。

  更糟糕的是,虽然延长《京都议定书》的期限已经毫无悬念,但提出更好的替代性条约还需等到2015年以后。此外,谈判形势也日趋严峻:包括中国和印度在内的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专家曾指出,相较于减少他们的排放量,欧美等发达国家未来几年里应该吸收更多的二氧化碳;这将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我们可以将达成一项具有全球约束力的协议视为冰川,而这些冰山正在逐渐融化。总的说来,从生物多样性到森林资源,再到鱼类资源,任何全球性环保条约的结局都是令人沮丧的。

  悲观的事情还有不少,如果你是一头北极熊或者萨赫勒地区荒漠草原上的一个农民,这种感受会更深。但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背景下看待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它们是至关重大的全球性问题,有可能会威胁甚至阻碍人类繁荣的进程。仅气候变化就会导致更多极端天气的发生,同时还会加速物种灭绝的速度,并最终导致多达40%的现存物种的灭亡。如果不加控制,气候变化将对本世纪的农业造成巨大挑战。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2001年出具的报告预计,超长期内的气候变化会导致农业减产多达30%。

  然而,我们对这些问题并非束手无策,而且目前情况还不算太糟糕,不至于在全球或国家层面彻底将我们所取得的繁荣毁于一旦。这些环境问题都是可控的,所以我们应该携手努力去解决它们,而不是就此放弃。

  到目前为止,由于我们反应滞后,气候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已经无法避免。时任英国政府经济事务部门负责人尼古拉斯?斯特恩(Lord Nicholas Stern)发布的《斯特恩报告》是一份迄今为止对气候变化产生的经济影响最为全面的观察。该报告认为,温室气体对全球经济增长构成了严重威胁,但它的灾难性后果并不会马上显现出来。以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来看,《斯特恩报告》就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所做出的最悲观预测是“A2情景”,这是一个预测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模型。但即便在该模型下,未来90年里,阿富汗的人均GDP也将增长6倍,印度和中国将增长9倍,埃塞俄比亚的将增长10倍。除去《斯特恩报告》用1/3篇幅论述的有关气候变化的经济影响的最悲观预测,上述国家人民的经济状况依然会有非常明显的改善。阿富汗人民的财富将是目前的4倍,埃塞俄比亚是6倍多。

  随着贫困人口经济条件的改善,他们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也会增强。例如,1967~2009年期间,随着非洲大陆的经济增长,农业占非洲GDP的比重从22%下滑至13%。经济对农业的依赖程度越低,就越不用依靠降水或适宜的气候来获得丰收。

  未来几十年,气候变化对全球经济增长的影响是相对有限的。因此,最近世界银行就全球变暖对当前至本世纪中叶期间的贫困状况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分析认为,“由于持续的经济增长,贫困的影响会相对温和,且预计未来40年贫困状况大幅改善的趋势绝不会发生逆转”。 该报告还认为,如果不计气候变化因素,全球每日生活费在2美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比重将从2005年的32.3%减少至2055年的14.1%;如果将全球变暖效应的因素纳入进来,则这一数字是14.2%。

  那么,气候变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又如何呢?世界卫生组织的分析报告认为,除去其他影响因素,业已发生的有限的全球变暖是造成每年因疾病传播而死亡的14万人口的主要凶手。大多数此类疾病的病毒载体,如蚊子、苍蝇都不喜欢寒冷的环境。因此,如果气候持续变暖,这类疾病扩散的可能性会很大。但从世界范围来看,自20世纪以来,死亡率是持续下降的,疟疾的传播范围也在缩小,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过去10年的非洲。

  最近,《自然》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总结说,不断攀升的气温对未来疟疾疾病的影响“至少比自1990年以来所观察到的变化要小一个数量级,比通过有效地增强关键控制措施所取得的变化要小两个数量级”。威廉姆斯学院的道格拉斯?高林(Douglas Golinn)和康涅狄格大学的克里斯蒂安?齐默尔曼(Christian Zimmermann)评估了当气温升高3摄氏度对登革热等疾病可能会造成的影响。目前每年因登革热死亡的人数为2.2万人。他们认为,如果现有公共卫生措施能够普及,气候变暖所造成的影响将非常有限。

  虽然因气候变化所导致的洪灾、飓风等极端天气和自然灾害越来越频繁,但如果各经济体持续保持增长,其对全球生活质量的负面效应就会减弱很多。这是因为绝大多数因自然灾害导致的死亡都发生在贫困国家。政府和人民越富有,制定和执行建筑规范、土地利用法规和防洪设施的能力就越强,这些都会减弱自然灾害的影响。

  因此,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导致的一系列气候异常,其影响已然造成,且未来这一问题将更为严峻。未来几十年中,气候变化将致使全球1 000万以上的人口生活在贫困之中,同时还将导致数十万人死亡。如果人类长期在此方面无所作为,那么其后果将是全球平均温度上升4摄氏度,贫困或死亡人数将增加若干个数量级。如今,已经采取的做法是通过征收二氧化碳排放税和投资清洁能源等经济手段来应对气候变化。

  长远来看,如果我们不迅速制定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措施,地球将变得更加贫瘠和荒芜。但未来几十年里,即便考虑到气候变化带来的确定影响,全球经济还将持续扩张、全球健康水平也将持续改善。

  我们应对未来充满希望的第二个理由是,一个后续的、类似《京都议定书》的国际条约并不是解决重大而复杂的全球性问题的唯一手段。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国家在针对这一威胁自发地制定应对措施。尽管少数国家在保护地球环境方面所采取的行动有时候会让经济学家和国际关系专家感到困惑不已,但它们在推动处理全球性问题方面确实是有所进展。套用美国女人类学家玛格丽特?米德(Margaret Mead)的话:永远不要怀疑一小部分国家,它们也许会改变世界。这永远都是真理。你可以回想一下西班牙王室资助的一系列横跨大西洋的地理大发现活动;苏联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壮举;美国国防部发明的因特网以及欧盟成员国出资在欧洲核研究组织开展的粒子物理学研究。当然还有英国在19世纪发起的消除大西洋奴隶贸易的运动,该运动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废除这种最特殊、最邪恶的制度的重要一步。除此之外,美国提供资金消灭天花病毒的努力也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而最近的一个例子则是,为了保护全球的海运通道,多个国家组建了一个非正式联盟,共同抵御海盗的威胁。

  令人欣慰的是,一种应对气候变化的全球性措施已经启动了。实际上,欧洲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有了明显减少,低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上限。1991~2007年,欧盟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少了6%。即便在京都谈判中饱受唾弃,因妨碍一项全球协定的达成而备受指责的美国也在朝着正确的方向渐渐行进。2011年,尽管美国的二氧化碳产量多出了40%,但其排量还是回落至1996年的水平,这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美国在2008~2012年期间的煤炭发电比重从50%下降到了40%。预计到2020年,这一比重还将进一步降至30%。

  这一变化背后隐藏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利用水力压裂法(又称水压致裂法。一种绝对地应力测量方法。测量时首先取一段基岩裸露的钻孔,用封隔器将上下两端密封起来;然后注入液体,加压直到孔壁破裂,并记录压力随时间的变化,并用印模器或井下电视观测破裂方位。根据记录的破裂压力、关泵压力和破裂方位,利用相应的公式算出原地主应力的大小和方向。——译者注)生产国内天然气,从而增加了能源产量。但该方法也有着自身的环境问题:润滑油、天然气以及甲烷、苯、二甲苯、二硫化碳、萘及氮苯所形成的其他化合物有时会渗透到当地的供水系统或大气中。但美国国内燃气发电量占电力生产的份额正在迅速增加,这说明在恰当的环境下,美国的能源构成会迅速发生改变,所以不必担心目前正在建设的发电厂会对未来的减排产生不良影响。煤炭发电量的比重下降还与更加严格的洁净空气法规、反对建设火力发电站的行动以及清洁能源比重的上升有关,这些举措都是受到29条国家层面的强制性可再生能源标准支持的。

  与此同时,联邦政府还制定了新的燃油经济性标准,计划到2025年将美国国内汽车的平均能效提升一半左右。此外,加利福尼亚州即将颁布一项行政命令,希望到2050年将温室气体排量减少80%,低于1990年的水平。这一点确实非常重要,因为加利福尼亚州的经济规模比俄罗斯或印度全国的经济总量还要大,而且它还是许多科研机构的大本营,拥有很强的研发能力。如果它能够为低碳科技创造市场需求,就能大力培育和发展清洁技术。

  发展中国家也在采取大量的行动来控制碳排放问题。2010年在墨西哥坎昆市举行的联合国全球变暖会议上,发展中国家承诺要在限制碳排量方面做得比发达国家更好。尤其是中国承诺要在“一切照常”的情况下,在减少碳排放量要远超美国。虽然美国已排放的二氧化碳量是中国的3倍,但中国是目前全世界碳排放量最大的国家,印度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碳排放量也在迅速攀升。鉴于此,中国的这一承诺非常重要。如果发展中国家不发挥领导作用,全人类都将淹没在汪洋大海之下,南太平洋岛国瓦努阿图就是一个例子。

  在奥巴马政府改革之前,中国的汽车燃油经济性标准比美国的标准严格25%。2009年,中国的水利、风能以及核能发电量达到667兆瓦时,比4年前增长50%,相当于佛蒙特州年用电量的100多倍。中国的风能、小型水电、生物能、太阳能、地热以及海流能发电设备的装机容量占据世界总装机容量的1/4。北京国际气候政策中心的齐晔表示,自1980年以来,中国每产生1美元GDP所需消耗的能源一直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中国已经启动了一项试点计划:企业通过购买碳排放许可权来获得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的权利。该计划可能将于2009年在中国全面铺开。

  除了中国以外,印度也计划最早于2020年以不产生碳排放的可再生能源来取代其国内15%的能源生产,而这主要通过建设太阳能发电厂来实现。全球发展中心的大卫?惠勒(David Wheeler)表示,2002~2008年期间,发展中国家的可再生能源及核能发电容量占全球增加总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2/3。目前,全球一半以上的可再生能源发电量来自发展中国家,而且这一份额还在不断扩大。

  我们有很多理由相信,人类有能力在无需付出巨大代价的情况下加速迈向低碳经济的步伐。不仅如此,每增加1美元产值所需消耗的石油也在持续下降。全球每产生4美元的产值与1980年生产1千克石油所消耗的能源相当。到2009年,消耗等量能源可产生5美元以上的产值。

  与此同时,技术进步让清洁能源变得越来越有竞争力。最近,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一份报告指出,一段时间以来,用于太阳能发电的光伏模块价格正在以每年15%~24%的速度下跌。太阳能发电企业的电价降幅更大:在美国近期的太阳能供电合同中,高端价位也仅为每度电9美分,与燃煤电厂的价格相差无几。早在2009年,美国加州能源委员会就拒绝了一份在圣迭戈兴建新天然气发电厂的合同,其给出的理由是光伏太阳能系统将降低纳税人的用电成本。

  在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电价较高的发达国家,“市电同价”已经在家庭层面得以实现,即通过投资建设家庭太阳能系统可节约5%以上的电费。随着太阳能发电价格的下降,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可实现“市电同价”。相比德国阴冷的冬季,对阳光更充足的地区以及电网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的国家来说,家庭太阳能发电系统的性价比将更高。

  成本的持续下降是太阳能发电用户激增的主要原因。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的一份报告的估算,仅在2006~2011年这5年里,美国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和波浪能的发电量在其总发电量中的所占份额就从1%增至2.7%, 而中国和德国则分别从0.1%增至1.5%,以及从5.3%增至10.7%。在2012年5月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六,德国将近一半的用电量都来自太阳能发电。考虑到发电厂的使用期限都很长,一般为几十年,这样的变化是非常惊人的。对比5年前,全球的光伏太阳能装机容量仅为16千兆瓦,而仅在2012年,全球新增装机容量就接近这一数字的两倍,达到29千兆瓦。2011年,美国、中国和欧盟的清洁能源投资共计1 330亿美元,其中仅中国的投资额就达到550亿美元。虽然2012年的投资力度有所放缓,可再生能源的前景依旧是十分光明的。

  低碳经济是气候剧变的救星

  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在与气候变化的斗争中所展现出的主动性还不够,未能实现国际社会一致达成的将全球平均气温下降2摄氏度的目标。各国承诺的碳减排量还未达到科学家建议减排量的一半。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以技术变革为支撑的地方性举措仍然只是政府的第二备选方案,所有国家均同意签署一份具有全球约束力的温室气体排放上限的协议,由此反映出各国的实际领导力。

  但站在地球的角度,好消息是各国并未等着美国政府制定一份投资绿色科技的全球性协定。随着地球冰川融化现象不断向北扩张,有人担心我们正向着一个单极的世界迈进。幸运的是,世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看来明显是多极的。在科技创新和中美碳定价机制进一步完善的支持下,如果人类继续朝着建立低碳世界的目标加速前进,灾难性的气候巨变完全可以避免。

  许多环保人士认为,要想解决水资源或其他自然资源短缺及气候变化问题,就必须立即以激进的方式对全球经济推倒重来。这样做是没有必要的。应对这些挑战所付出的成本仅相当于全球GDP的2%或者一年的经济增长,这是人类承担得起的代价。如果放出消息说,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大幅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那么每个人都会阻止这种做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如果你认为,一旦美国中西部地区的某个角落又在采用水力压裂法开采石油,或者印度又开了一家汽车工厂,地球就会走上灾难频发的不归之路,那么当这类事件发生的时候,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卧在沙发里放松,喝点花草茶,等着地球文明崩溃。然而,地球面临的环境挑战并没有如此严峻,至少现在还未如此可怕。

  因此,如果你确实想为“世界末日就在眼前”找个论据,最好的理由依然是热核战争或小行星撞击地球。在实事求是的理性者看来,努力实现地球可持续增长才是解决之道。大胆、可行而又不脱离实际的行动就能保证地球的持续增长,20亿人口的生活水平会逐渐趋同,同时地球生态系统也能得到保护。

理性的繁荣:国家的衰落与增长在中美两国间的启示

作者:[美] 查尔斯肯尼(Charles Kenny)著,谭 浩 译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02-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肖心怡
  • 个人名片 李辉
  • 个人名片 林永青
  • 个人名片 曹淑国
  • 个人名片 陈世炎
  • 个人名片 胡庆云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