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在当下的民企老总中,冯仑是一个很有思想的人,也不乏一批拥趸。我慕名而读,发现读了还真不后悔。我的直观感觉是,他不仅有思想,更能说出来,而且说得相当好。就像柳传志评价的:“冯言冯语,有情有性,无忌无讳,见仁见智。”那么读了《野蛮生长》之后,我感受最深的是关于民营企业的曲折历程与未来出路问题的讨论。
先说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以来的曲折历程,冯仑恰当地用了“野蛮生长”这个词,至少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说,民营企业的兴起本身就是在制度政策不明朗的情况下于夹缝中闯出来的,确实有一些现在看来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在里面;另一层是说,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确实也存在一些不规范的东西,如违背商业原则、违犯相关规定,甚至是突破法律界限,铤而走险,也即当下常说的民企“原罪”问题。现在有声音说,要追查民营企业的“原罪”问题。对此,冯仑的意见是不宜深度追溯倒查,因为主要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但今天的民营企业发展绝对要规范起来,因为今天的各项制度已经规范,企业也不要再想着像过去那样“野蛮生长”了,这个历史阶段过去了。
过去的事不说也罢,关键是民营企业的将来怎么办?政策方面的问题不大,主要是民营企业自己的问题,即怎样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让企业长久发展下去。这个问题可以说点到了民营企业的软肋。好多民营企业红火一时,最终轰然倒下,管理出了问题是重要因素。
对于管理的问题,我虽然没有在企业干过,但感受却比较深。前段时间我也在与大家讨论农业企业的发展问题,发现农业企业的管理就很有代表性,很容易遭受发展瓶颈,做到几千万可能就上不去了,而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不进则退,很可能企业也就此衰落下去。所以,我说能不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将是农业企业主是否能从“土包子”转型为现代企业家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农业企业能否真正做大做强的关键。一个大企业绝对不可能是企业主还在事必亲躬,而是要有一个清晰透明的企业产权制度和高效管理制度,靠一个有力的管理团队来运营。
农业企业如此,依靠家庭成员打拼起家的民营企业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纷争一时的真功夫股权争夺战就是典型的家庭内战。中国人的家族亲情胜于法律制度,创业期同甘苦不要紧,一旦到了企业做大,利益分割就是十分困难的事情,很容易同室操戈,这样的例子已经太多了。但奇怪的是,国外也有家庭企业,而且几百年相承的都有,又是为什么?因为他们的企业早已股权社会化、管理经理人化,不会因为家族内讧或者家族传人能力不足而影响企业的发展甚至是导致剧烈波动,这恰恰是中国家族企业不具备的。
冯仑对民营企业的管理问题看得比较通透,一个是坚持企业社会化,不是死守股权,不是一心守在自己家族手中,而是以开放的胸怀欢迎社会资本与人才进入企业;另一个是把亲情与法理分开,宁可给钱也不能让家族或者亲戚朋友关系户在企业工作,以保证企业管理制度的执行;还有就是不迷信自己的能力,广纳英才,让管理团队去负责企业的日常管理运营,自己反倒可以做做慈善登登山,这才是成熟企业家的标志。
当然,一般的民营企业要做到这一步,绝非易事。一是观念的影响,不把股权、管理权掌控在自己手里,似乎企业就不是自己的;不传承给自己的子女,好像企业就拱手让人了。二是认识的局限,管理到底是什么,自己能力有多大,往往很难说得清。实际上管理这事情,不怕能力弱,就怕太自信,像诸葛亮当丞相,事无俱细,亲自上手,累死了不说,还造成了蜀中无大将的局面;而刘邦自觉能力不行,结果文有萧何武有韩信谋有张良,反倒事业兴旺。三是人才的制约,好多企业不是不想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只是苦于无人,农业企业尤其如此。人才缺其实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什么时候人才都是缺的,关键看如何看待人才、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六国为秦所灭,人才战略出了问题是重要因素。所以,民营企业的人才问题,既要靠待遇引人、感情留人,更要靠内心的尊重和企业发展的良好前景来深度凝聚。
当前的中国发展已经过了改革开放初期的暴风骤雨式的阶段,进入了相对平稳增长的新常态,民营企业想要再像当初的那些民营企业一样突然间暴发,也是十分困难的,必须适应新常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强企业管理,注重创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稳步前行,实现永续经营。
(二〇一四年八月二十四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