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可饮可品、可翻可读”的营销定律

书评人:潘志超 2013-07-31 22:56 赞[0] 收藏

这本书并不厚,但是读起来却一点也不觉得薄。

每读到一个定律都会忍不住停下来仔细想一想,不只是因为书中选取的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可口可乐,百事可乐;通用,福特;IBM,微软。还会不自觉的去想一想身边发生的那些关于“品牌”的故事,甚至是把自己假想成某个品牌的决策者,来一段“角色扮演”的脑力操。

记得之前听一位西北大学的整合营销教授讲过,在数字营销的时代,“品牌”不但不会消亡,反而会变得愈加重要。在大量的几乎同质的商品或服务中,用户需要自己的购买行为有“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是这次购买能够满足他/她的某种实际需求,还要能满足他/她精神上的一种诉求。“我买的是xxx牌子的xxx”,他/她们要能这样对自己说。

而品牌的营销正是“观念”的营销,就像书里面第三条“观念”竞争。你可以通过一系列数据,测试来证明某国产手机比iPhone更好,有更高的性价比,更耐用,但是你并不能改变绝大多数能够买的起iPhone的人都不会去选择那个“更便宜”“更耐用”的国产手机的事实。道理很简单,在绝大多数用户的心里,“iPhone=好手机”(这里先撇开附加于iPhone这一概念上的诸如“身份”、“品味”等等的一系列的概念)这一观念已经深入用户了。试图用“正面对抗”的方式去转变这一观念无疑是不明智的,往往是更是徒劳的。这其实已经说到了书中的第六条“概念专有”。

当然,这里不得不说的是,“概念专有”有的时候并不是品牌刻意营造的,甚至某些概念是品牌刻意回避的。比如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多,iPhone就是“街机”的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得潜在消费者选择了它的对立品牌SAMSUNG(比如我自己)。

营销的22条法则,你可以一口气读完,也可以放在手边时时翻看。同样的,我可以写一篇上万字的论文,里面对每条法则细细解读,加上无数身边的案例;也可以以十分之一的篇幅,随着自己的思维,想到哪里就随手记下几笔,又继续去往更深里思考,而不必担心我下一个字会不会敲错。

市场营销的22条法则

作者:(美)里斯 (美)特劳特 王方华 陈洁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2-08-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蒋伟
  • 个人名片 姚尧
  • 个人名片 潘志超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