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
世界500强平均寿命是40年~50年,美国每年新生50万家企业,但10年后剩下不到4%,中国企业平均寿命是7年~8年,小企业3年不到。为什么这么多企业短寿?原因就在细节上。很多时候,小的地方不注意,就造成大的漏洞。比如顾客来了,你没有从顾客的眼神中读懂他(她)的需求,顾客就跑到竞争对手那里去了;你交货不守时,客户就到你的竞争对手那里去订货了,小的疏忽造成了灭顶之灾。有一种说法很流行:如果你的服务让1位顾客满意,就会感染6个人,让6个人来买你的东西,如果你的服务不令人满意,就会影响22个人不买你的东西,所以你必须重视你的服务、你的质量、你的交货期,重视每一个点点滴滴。
王方华觉得在现阶段强调精细化管理特别有现实意义。他说:“现在中国企业确实普遍存在着一种浮躁,动不动就说要做世界500强,要学杰克·韦尔奇实施‘数一数二战略’,但回过头发现,大事要从小事开始。我们要做事,要把事‘做完’,但更重要的是用心做事,把事‘做好’才是更高境界。我们也在做管理,但许多地方往往就差那么一口气。这里差一点、那里差一点,就形成了与发达国家、先进企业的差距。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是细节的竞争,看谁能把小事情做得完善。”
成也细节,败也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的例子,俯拾皆是,著名营销家汪中求在《细节决定成败》中就有许多举证:海
尔发展到今天,就是强调细节的结果。张瑞敏上任后推出的第一个制度就是“不许随地大小便”,然后是“全体人员走路靠右走”,接下来,是把质量差的产品砸掉,“杀鸡用牛刀”,使企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上海地铁一号线是德国人设计的,看上去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直到中国设计师设计的二号线投入运营,有了比较后,才发现了一号线许多细节处理的良苦用心:一号线每一个出口处都设计了三个台阶,要进地铁口,必须踏上三级台阶,然后再往下进入地铁站,因为德国设计师注意到上海地势低,设计三个台阶就把雨水倒灌的问题解决了。一号线出口处都设计了一个转弯,看起来也是多此一举,二号线就处理成直行,但就是一号线的这个转弯细节,让冷暖气节省了很多,降低了很大的营运成本。
上个世纪70年代,凯玛特是美国零售业的老大,与凯玛特同一年创立的沃尔玛还只是凯玛特的四十五分之一,但如今,凯玛特申请破产保护,沃尔玛却成全球500强老大。也正是在细节上凯玛特都略逊于沃尔玛,最终导致了凯玛特悲剧的产生,如沃尔玛专注于商品经营,做“小买卖”,凯玛特却搞多元化,盲目收购;沃尔玛自己与自己较劲,控制各方面开支,凯玛特与沃尔玛较劲,使公司“大出血”;沃尔玛配货平均每天一次,凯玛特平均5天一次,两家在20多个细节上的差异,导致了今天的结果。
左手战略,右手细节
那么强调细节,是不是就不要战略了呢?非也。精细化管理仍然把战略看成是最重要的,战略决定命运,决定方向,但一个好的战略必须要有强有力的执行。汪中求在阐述战略和细节的关系时用了这样一句话:“战略———从细节中来,到细节中去”。前期做得越细,战略定位就越准确;再好的战略,也必须落实到每个细节的执行上。王方华也认为:“对企业来说,在战略上应该是举重若轻,在战术上应该是举轻若重。战略是指资源在市场上在宏观层面上的配置,是指我要进入化工领域,我要找到人才、资金、市场;细节是指资源在内部的微观层面上的配置,是指我要把优秀资源用好,发挥效率。”作为CEO要关注战略,但大量的内部管理是关注细节。同时,战略制定的过程也要注意细节,要注意数据是否可靠,参照系是否出错,如果不注意制定战略中的细节,战略也会出错。
讲精细化管理,并不是企业家一个人事必躬亲。精细化管理强调的是一个系统,是说每个岗位每位员工都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不找任何借口,哪怕是合理的借口,想方设法去完成任务。比如你是领导人,你必须注意战略制定的细节,把战略制定好;你是中层干部,是搞产品开发的,那就要把产品开发的每个细节做好;如果你是个操作工人,就要把每个操作步骤都做好,细节管理要落实到任何人的任何行为上。所以,王方华觉得在中国特别应该推行“问责制”。把每一个细节做好,才能成就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