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就好像水泥的凝结过程,理念与技术不断搅拌,管理与业务不断融合,是实现其他“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改变人类生活方式、促进民生方面,信息技术不断进步,重构和颠覆了传统产品模式;信息产品不断创新,重构和颠覆了传统消费模式;信息消费不断升级,重构和颠覆了企业商业模式。
“四个现代化”(下文简称“四化”)是耳熟能详的中国特有词语,自从诞生之日起,对我们而言,有着特殊的含义。
“四化”是国家社会和经济发展目标,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方针和路径选择,是现实困境的“映射”,一定反映当时社会历史背景。由2007年起,信息化首次出现在“四化”中,位列第二,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但距离美国大力发展信息高速公路已经晚了15年),在2012年的十八大报告中,信息化依旧排名第二,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现阶段,出口拉动型经济发展已经步入瓶颈,结构转型迫在眉睫。信息化在这个过程中起着加速器的作用。
信息化提高效率,是经济结构转型的加速器
大力提倡信息化有其深刻根源,就根本而言,信息化全面提高社会效率。例如美国,过去50年,有各种因素导致劳动生产率提高,其中IT系统贡献度在30%-60%之间,这是一个惊人的比例。
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产业自身拉动经济发展,信息化推动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信息基础设施构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信息技术使整个社会运行更高效,信息化促进其他“三化”的发展。信息化是经济转型的加速器,中国经济发展,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主要靠“人口红利”、“低廉的材料、环境成本”来获取快速发展,现在优势正在逐渐丧失,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利润空间正在被急剧压缩。通过信息化建设来提升管理,缩减成本以增加竞争力。
信息化是基础设施,是现代经济活动的基本要素之一
信息流促进物流和人流的运转,提升社会效率
任何经济活动包括3方面:物流、人流和信息流。在现代社会,信息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难以想象,如果没有电话、手机或是互联网,人们将如何经营自己的生意。信息已经是像水电一样,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是基础设施。美国的几次大规模基础建设,都是加快物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周转速度,从而提高整体社会的效率。
1、铁路网。19世纪中后期,美国开始大规模修建铁路网,这是在l8世纪下半期到l9世纪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革命基础上进行的。反过来,这一历史进程对美国的工业化进程以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其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工农业大国。
2、电气网。1879年,爱迪生发明了电灯,在美国兴起一场电力技术革命,美国开始大规模修建电气网。1882年,爱迪生建成世界上第一个发电厂,1889年金融大亨摩尔根参加了爱迪生的电气公司,使美国的电气化步伐加快了。美国在1882年仅有发电厂3座,至1902年电厂已达3621座,发展十分迅速。1908年美国开始出现110kV输电线路,到1922年又建成150kV线路,1923年再将输电电压提高到220kV,这以后欧洲许多国家也都建成220kV线路。
3、高速公路网。战后美国,在1956-1978年的20多年间,美国快速发展高速公路网,平均每年新建成高速公路约3000公里,其中在1966年的一年间新增高速公路里程就达16000公里。20多年的大规模建设使美国的州际公路系统基本形成。自80年代初开始的20多年间,美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降至每年300公里左右,开始进入稳定发展期,在1992年州际公路系统的99%已建成通车。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带动了汽车产业、橡胶电子化工、通信制作、精密仪器加工业、房地产、城市化、卫星城市的迅猛发展。福特公司生产流水线制、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事业部制对工业文明影响广泛而深刻。
4、因特网。20世纪90年代,美国科技政策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发展信息技术产业,举全国之力大规模建设因特网。自1991年4月美国走出战后第9次经济衰退,经济连续增长达108个月,远远超过了其战后9个扩张期50个月的平均水平,为成美国战后第三长的经济扩张期,1993年第一季度到2000年第三季度,美国GDP的实际增长速度达到了年均4%。美国本次经济扩张的一个重要特征是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非常迅速,由于英特尔、微软等大公司的超常规发展和国际互联网络的迅速普及,使信息技术产业成为美国最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至今,美国依然是世界上信息化发展领军国家,充满创新活力,信息技术、信息装备和信息运用始终立于潮头。
美国的铁路网、电气网、高速公路网都代表着物流和人流的加快周转,企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带来信息流的流转加速。而互联网的发展,是信息流的大量产生和加速流转,反过来促进物流和人流的加速运转,提高企业生产效率,进而提升整个社会的效率。
信息化是基础设施,也是未来的成长领域
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概念极为广泛,包括:电信基础设施,包括3G、4G、光通信等;天基基础设施,例如卫星通信导航;物联网,包括RFID,控制软件等;云计算,包括IDC和CDN等;其他行业的应用平台,例如银行的网银,移动支付等。
同时,他们也是未来的成长领域,我国信息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大约为5%,而美国已经达到11.4%。2010年底,中国拥有在轨卫星67颗,美国441颗,俄罗斯99颗;4G的无线投资和传输投资,总额约有1300亿元-1500亿元之间;IDC预测2013年中国云计算服务市场将达到18.3亿美元的规模,同比增长52.2%;2011年,全国物联网产业规模超过了2500亿元,预计2015年将超过5000亿元。
信息化基础设施功能,代表着它将会像水电食物一样,是必需品,也即影响所有人,将会对整个社会和经济产生巨大的影响。
我们将会从以下3个方面展开讨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农业等生产领域和城镇化);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民生领域);影响社会管理方式。
以信息化促进其他“三化”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升级
1、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管理水平。
在微观企业层面,特别是工业制造领域,无非是两种提升手段,一为提高技术水平,对应提高毛利率,另一为提高管理效率,对应降低三费比例,总体上提高企业效率,增加企业盈利。如果从全产业或是整个经济体看,就是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促使产业升级。
社会的日新月异,科技的突飞猛进,使我们看到手机操控智能机床的实现不再是一个梦想,工程师们可以轻点键盘,甚至一边身处千里之外享受田园乐趣,一边通过手机发送操作指令让智能化机床工作。
1952年第一台数控机床问世至今50余年,其中包括走向成熟的30年和走向大规模应用的20余年。数控机床依次分别经历了纳米化、高速化、复合化、五轴联动化等技术发展阶段。而用一部手机就可实现与智能化机床的互动,随时了解设计、工艺、生产、营销等业务流程和运营管理,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提供相关解决方案的出现,标志着机床技术在发展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大的步伐。
所谓的智能机床就是对制造过程能够做出决定的机床。在制造过程中能够监控、诊断和修正生产过程出现的各类偏差,并且能为生产的最优化提供方案。此外,还能计算出所使用的切削刀具,主轴,轴承和导轨的剩余寿命,让使用者清楚其剩余使用时间和替换时间。
金模机床网首席信息官罗百辉指出,在互联网时代,把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嵌入到项目、产品和工艺中,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通过两化深度融合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工艺和技术含量,推进装备制造业由中低端向高端升级转化,这一征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在装载各类软件的数控机床边,工人只需轻轻触摸屏幕,便可以看到图纸、生产计划、工艺资料等一系列生产所需的资料。输入各种数据后,经过机床智能化的分析和处理,成型的产品便会呈现在眼前,这不仅提升了传统制造水平,而且满足了高技术发展需求。另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为现代制造服务业提供了技术保障,也将推动机械制造业生产方式发生全新的改变。
2、信息化导致技术进步,生产效率提高。
模具是一种型腔工具,用于生产特定的工业零件,在电子、汽车、航空、机械、电机、仪表、家电、通信等领域中,60%-80%零部件需要模具成型,没有模具,就没有大规模的工业生产。据国际模协秘书长罗百辉介绍,在传统的制作模具的方式中,有十二个步骤(磨、铣、钻、冲等),设备众多,模具完成后,用它锻造出一个大型结构件毛坯,然后继续加工细节,材料利用率在10%左右。以美国F-22飞机为例,零件尺寸最大的Ti6Al4V整体加强框,零件144kg,而其毛坯模锻件重达2796kg,材料利用率不到5%。而3D打印技术将完全改观传统制作方式。3D打印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CAD建模方式,将连续的薄型层面堆叠成固态物体。关键技术为CAD建模,易成型材料、沙子、金属和激光成型。应用领域十分广泛,包括金属材料、航空构件,建筑房屋,塑料、家用物品,个性化设计。与传统的方式比,节省时间,节省人工,节省成本,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3、IT系统深入管理各个环节,管理效率提高。
企业涉及到方方面面,如果没有IT系统支持,难以想象仅仅用笔和纸把各个方面兼顾。
烟台万华和IBM从2008年至2011年8月进行了全面的集团管控及ERP项目合作。第一期:SAP系统的财务管理、内部控制、销售管理、物料管理、生产管理、部分人力资源管理。在实现集中管控的同时,兼顾了业务单元对市场应变的灵活性。第二期:全面预算管理、人力资源和客户关系管理项目、SRM项目。第二期项目使万华集团的精细化管理更上一层台阶。缩短周期时间、降低流程成本、降低单位价格,最终提升了企业的竞争力。此后,烟台万华业绩高成长,市场表现大幅度超越指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