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是失败之母
从1999年开始,世界银行启动了一项关于东亚经济增长源泉的研究。2002年之后,这项研究的系列成果陆续发布,并已经由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翻译出版。这些成果对东亚经济的发展经验和未来面临的政策挑战进行了全面的分析。读者手中的这本《所有权控制与企业--论经济活动的组织
》在这本最新推出的著作中,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主任ShahidYusuf、世界银行发展经济学研究部经济学家KaoruNabeshima和哈佛大学经济系DwightH.Perkins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对中国的企业改革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这是一项意义深远的研究,因为其不仅对中国未来的经济改革具有启发意义,而且也有助于向其他发展中国家传播和介绍中国经验。50年前,在世界经济地图上,亚洲是个比非洲还要贫瘠的地区。没有经济学家会相信50年后亚洲会成为世界经济中最耀眼的地区。二战之后最有名的发展经济学家如刘易斯、卡尔多、赫希曼都忙着给加纳这样的国家出谋划策。亚洲的崛起,尤其是最近20年中国的发展,深刻的改变了世界经济的格局。中国的改革开放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注入了追求自主发展、经济起飞的自信。从这一角度来说,研究中国的发展经验,是一个具有世界意义的课题。
本书回顾了80年代初以来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经历。1978到1984年间,国有企业开始了放权让利的尝试。1988年后国有企业改革在更大的范围内推进,但是主要的指导思想仍然是通过承包制这种不触动所有制,仅改变激励机制的办法,鼓励企业积极性。在整个80年代,政府主导的国有企业改革并不如异军突起的乡镇企业更激动人心。90年代之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明显加快。邓小平南巡讲话、加入WTO、东亚金融危机的冲击等都加快了中国改革国有企业的速度。和其他转轨国家的企业改革相比,中国在改革初期坚持的渐进主义是非常英明的,这使得中国不仅避免了其他转型国家所经历的经济产出滑坡,而且也避免了在盲目私有化过程中出现的腐败和失控。
1978年国有企业产值占GDP的77.6%,到现在这一比重已经下降到30%。但中国的国有企业总数仍然达到17万家,国有资产中的经营性资产在2002年仍然为7.69万亿元人民币,这一规模比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大。世界银行的这份报告不是要总结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更重要的是想提醒我们,国有企业的改革并未完成,未来的改革将更加艰难。
因为国有企业的改革仍然主要局限于制造业企业,服务业尤其是像金融、交通、通讯、教育、卫生等服务业部门仍然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甚至直接控制。有个童话说的是一个巨人有个花园。他不让孩子们到他的花园里面去玩耍,他的花园里永远是寒冬,花朵都凋零了。到后来巨人打开了花园的大门,让孩子们都进来,花园才有了春天。现在,中国服务业的春天仍然被排斥在高高的院墙之外。服务业落后的结果是供给不足、价格高升、质量恶劣,长此以往,对服务业的需求会逐渐萎缩,中国的经济发展也会越来越失衡。的确,服务业的民营化比制造业的民营化更加复杂,把所有的服务业都拆零卖掉是不现实的。由于某些服务业具有自然垄断性质,所以盲目的私有化之后会导致私人贪婪的攫取垄断利润,而政府不得不承担私有化的成本。英国撒切尔夫人当政期间推行的铁路私有化等项目并不成功,至今仍为人诟病。不过,中国的情况并不相同,中国服务业的开放不是已经矫枉过正了,而是远远没有达到最优的程度。
三是早期的国有企业改革能够带来的积极性的提高逐渐已经淡漠。政府需要推行更为细致的配套改革才能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政府不仅是要进行所有制改革,而且要创造适宜于创新的环境:比如本书中谈到的通过竞争政策切实维护市场竞争的秩序、通过兼并和接管让民营企业迅速壮大、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成体系的创新政策鼓励企业研发等。除了这些建议之外,想要让国有企业改革最终成功,还必须对政府的管制体系进行改革,这一改革甚至必须在企业改革之前完成、要通过国内金融体制的深化减少企业过度依赖银行贷款带来的风险并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要建立一套社会安全网减少企业改革过程中对工人的冲击、避免出现社会动荡等等。这些改革和初期的改革已经风格迥异。初期的改革靠的是勇气和胆量,是明知道是一潭冰水也敢纵身跳下的气概,但是现在的改革靠的是智慧和耐心,靠的是层层抽茧的细致和灵巧。
尽管面临着这些困难,但是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知难而进。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能否找到最终的归宿,靠的就是在天色渐暗的傍晚不懈怠的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