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也是生产力
将本书称为煌煌巨著,并非过誉。撇开其厚达817页(中文版)的篇幅不谈,这部书代表20位研究人员投入4年时间所获的研究成果,研究的对象包括至少10个国家和上百个产业,而涉及的理论跨越好几个学术领域。仅就这几点来说,即非一般书籍所能望其项背。此外,由于经济学本质上是一门“沉闷的科学”,一部经济学著作要成为畅销书,除了像萨缪尔逊、曼昆这类高手的《经济学》教科书外,着实不易。难能可贵的是,作为一部经济学的理论专著,迈克尔·波特的《国家竞争优势》也是一部畅销书。自1990年由美国自由出版社出版以来,这部巨著已印行了十一次,被翻译成了12种语言。这一事实本身足以说明了它区别于同类书籍所独有的出版价值。
表面上,似乎本书只是将这些经过选择的特定国家,比较其拥有优势的产业,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事实上,这一著作的内容乃是多层次和多构面的:在层次上,它包括国际、国家、产业和企业,在构面上,历史、文化、经济、科技、信息、管理等等无不涉及。但是本书真正的精华或目的,乃在于波特教授由上述种种分析所做的理论上的贡献:他企图发掘到所谓“国家竞争优势”的本质并予以解释。在所选择的产业方面,有早在19世纪兴起的德国印刷机产业,20世纪30至40年代崛起的美国医疗检测设备产业,60年代成为全球盟主的意大利瓷砖产业,还有近年打遍世界无敌手的日本工业机器人产业。在所选择的国家方面,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赢家:美国、瑞士、瑞典和德国,1970年至1980年崛起的日本、意大利和韩国,但是他也讨论稍后逐渐丧失优势的两个国家:英国和美国。也就是说,他探寻一国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的源泉,分析其经济发展的微观结构,而不谈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增长宏观的条件;不着力于分析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而着眼于分析公司集群的关键作用。他的兴趣不在于这些被选择的产业和国家,而是由这样多样性的选择以验证他的理论的普遍高度,而这正是迈克尔·波特的高明之处!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可处处感受到他对于研究发现所具有政策上涵义的关切。尤其在本书最后一篇的各章中,他更是干脆有系统地提出他对于企业和政府当局的建言。但是,他所提出的建议,基本上,也都建立或依据他所提出的“钻石体系”理论,使这些建议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和理论上的严谨性,因此“钻石体系”对理解全书思想有着直接必然的关联。
要了解本书中“钻石体系”理论,我认为,应先认识这一理论所针对的竞争优势的主体为何。以本书书名而言,既称“国家竞争优势”,似应指此主体为国家,实则不然。书中写道“国家竞争优势”这一名词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国经济乃由不同产业所构成,产业不同,所需条件或环境也会有差异。自此而言,一国条件或环境未必适合所有产业。因此,如书中所称,正确的问题应该是:“为什么一个国家成为某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成功的基地?”如果找到这个原因,此乃这个国家就这些产业而言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所以在书中所尝试解答的,不是德国本身有何竞争优势,而是德国在印刷机械、高级汽车和化工产业方面何以拥有竞争优势;同样地,不是瑞士有何竞争优势,而是瑞士在制药、巧克力、食品和贸易方面何以拥有竞争优势。“钻石体系”乃针对某一特定产业何以在某一特定国家拥有竞争优势,尝试地提出一个具有普遍解释能力的理论架构。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一国竞争力不可能由其国土大小和军队的强弱来决定,因为这些因素与生产率大小没有直接关系。取而代之的是,国家应该创造一个良好的经营环境和支持性的制度,以确保投入要素能高效地使用和升级换代。迈克尔·波特把“制度”视作决定一国竞争力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而这也正是《国家竞争优势》全书的核心思想。此外,波特还指出,经济增长和持续繁荣,是一个制度的选择问题。“在现代全球经济下,繁荣是一国自己的选择,竞争力的大小,也不再由先天继承的自然条件所决定。如果一国选择了有利于生产率增长的政策、法律和制度,……则它就选择了繁荣。与之相反,……也就选择了贫穷。”波特说来说去,始终是在说制度安排的问题,套用一位伟人的话来说,其实“制度也是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