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读史蒂芬·柯维写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其中提到的第二个习惯就是“以终为始”,看后掩卷沉思,原来这个原则给我之前关于企业管理的的一些想法提供了理论支持。
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比较适用于个人的,但是,对于思维方式,我觉得,“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运用到企业管理上,亦无不可。
“以终为始”,begin with the end in mind,是说在做任何事之前,都必须要先认清楚方向;明确目标真的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勇往直前,坚持到底,实践使命;“如果梯了搭错了墙,那么每一次努力都不过在使我们更加远离正确的方向,只有先定目标,才能劳而有获”。
“以终为始”的第一个原则基础是“任何事物都是两次创造而成”,第一次创造,就是先在头脑中构思;第二次创造,就是将构思付诸实现。
这一点,跟企业的战略规划与战略实施是完全重合的。
“以终为始”的另一个原则基础就是“自我领导”,但领导与管理不一样。管理关注基层,思考的是“怎样才能有效地把事情做好”;领导关注高层,思考的是“我想成就的是什么事业”。用彼得·德鲁克和华伦·贝尼斯的话来说就是:“管理是正确地做事,领导则是做正确的事。”管理是有效地顺着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领导则判断这个梯子是否搭在正确的墙上。
对于企业而言,“领导”就是确认公司的使命、愿景、战略规划,“管理”就是战略实施。
从这个角度来考虑,战略规划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对于企业而言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很多企业不愿意做战略规划,只是因为他们不曾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我是否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作者在书中说,“以终为始的最有效办法,就是撰写一份个人使命宣言,即人生哲学或基本信念。宣言主要说明自己想成为怎样的人,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及为此奠基的价值观和原则”,那么,对应到企业上来,那就是企业的战略定位是什么,企业的战略规划是什么,企业的使命、愿景和价值观是什么。
我做过好多个企业战略规划的项目,发现企业很头疼的一点就是:对于不论是成文还是不成文的战略规划,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是比较清楚的,但到了中层管理者那里,就不一定了,大部分人是对此有个一知半解;再到了基层员工那里,绝大部分人根本就不知道有这回事,即使知道的,也是无意中听来的一鳞半爪。
这是很令企业管理者们为难的一件事,他们往往会说:不对呀,这个战略规划,我们在制定了以后,就下发了下去的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急,作者在书中也提到了这一点,“许多组织,包括家庭,都有一个最根本的问题,那就是成员并不认同集体目标”,“没有参与,就没有认同,这个原则值得强调再强调,唯有参与,才有认同”。
作者在章末说,“一个真正反映每个成员的共同愿景和价值观的使命宣言,能极大地激发全体成员的热情与向心力,调动他们的创造力和奉献精神,赋予员工心灵保护、指导方针和衡量基准,使他们不再需要旁人的指导、监督和批评,因为他们已经接受了不变的核心原则,接受了企业为之奋斗的共同目标。”不错的,企业的使命、愿景与战略规划的制定,必须要有全体员工的参考,才能发挥其应有的效果。闭门造车的高层包办,可就是事倍功半或者是根本实施不下去了。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全民参与呢?把全公司的人拉到一处,像集市一样讨价还价显然是不大可能的,尤其对于大公司而言,成本尤高。我们可以采用workshop的形式。大致的做法,就是在每个层级、每个部门、每个群体中选出若干人来,先在自己的群体中收集意见,然后聚集到一起来开研讨会,制定出基础的原则与方针,成文后再广泛收集全体员工的意见并予以修订,这样制定出来的使命、愿景与战略规划,才是能代表员工意愿的战略规划。
企业文化的制定过程同样如是。高层或人力资源部的闭门造车,只能搞出什么“勤奋、敬业”诸如此类的企业核心价值观,但事实上,这种没有群众基础的企业文化,犹如无源之不,无本之木,是根本不可能实施得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