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其实谁也没有去过,那只是一首动听的音乐而已。然而,《挪威的森林》中的主人公们却希望着由此走出孤独和自闭。但在我看来,即使走进想像中的森林,依然是孤独和自闭。因为主人公们幻想的那片森林,依然只有自己在漫步。
在现代社会,开放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但人们的心灵却在做着与开放社会相反的运动,越来越走向封闭,这大概是现代主义难以解释的悖论。时下里,好多人手机里的电话号码成百上千,却没有邻居的;场面上的朋友成百上千,却没有一个敢托付终生的;身边的熟人成百上千,却没有一个是真正了解的;参加过的活动成百上千,却没有一个是与亲人度过的,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如果说,在农业社会,人们还可以在自给自足经济中,安心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圈子;那么,在现代社会中,每个人其实在情愿与不情愿中,都被纳入一个大的共同循环圈,物质过多地挤占了精神空间,公共活动过多地挤占了私人空间,由此必然带来一种心理上的不适,造成一种孤独、自闭甚至消沉、颓废的状态。
《挪威的森林》描述的情形差不多就是这样。其所描述的时代背景大体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正是日本经济腾飞的年代,所有人被卷入飞速的现代化进程中,那也是一个物欲横流的年代,包括性的开放在内。于是在主人公渡边面对纯真的爱情而欲罢不能之时,他也不无例外地参与着毫无感情因素的周末性游戏,内心矛盾重重。他的好友木月与女友直子的恋情却以木月的自杀告终,此后渡边才发现直子就是一个自闭者,她与木月的恋情并没有帮助她走出自闭。此后,直子开始精神疗养,情况似乎好转,但渡边却发现自己还不能承受,他选择了离开和等待。此后又遇到年轻活泼的绿子,渡边难以抗拒绿子大胆的表白和迷人的活力,却又念念不忘直子缠绵的病情与柔情,内心十分苦闷彷徨。后来直子自杀,渡边失魂落魄般地四处徒步旅行。最后,在直子同房病友玲子的鼓励下,开始摸索此后的人生。书中灰暗的故事就此结束,但留下的思考与争论却久久不息。在表面的爱情故事后面,更沉重的是年轻人社会重压下的茫然、孤独、痛苦与无聊,一种生命的悲哀与无力感迷漫全书。
然而,对于这样一种灰暗的基调,完全可以将病根寻找到普遍存在的时代病。2003年,法国思想家埃得加·莫兰在世界公民大会上向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提出报告说,西方文明的福祉正好包藏了它的祸根,它的个人主义包含了自我中心的闭锁与孤独,它的盲目的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道德和心理的迟钝,造成各领域的隔绝。如果进一步倒推历史至19世纪初,则完全是另外一幅景象,浪漫主义兴起,对自由资本主义带来的人类自由和个性解放充满信心,然而发展到后来的结局是,人不仅没有解放,反而被束缚在机器上。于是一种巨大的感伤、绝望与怀旧的情绪开始弥漫,成为现代主义的核心。《挪威的森林》也可以归结为对现代主义的无力的反映。
也就在读完本书的同时,传来“灵修”事件的曝光,不乏大批的所谓社会成功人士在内的人员,在所谓的“灵修”修炼幌子下,却实质从事着婚外乱性的勾当,还自以为是地以为得到了解脱。而他们当初参加的目的,无非是要化解物质社会带来的精神空虚和苦闷问题,主动的张开心扉来化解的思路是对的,方法却是在与陌生人的性爱中实现,可谓荒谬之极。然而,读过《挪威的森林》之后,又可以想象到“灵修”修炼的出现完全有着现实的土壤。那么如何在今天让这些人们再次走出那一片不曾走出的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