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民博客的时代,陈染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起初我颇感意外,因为以我对她气质的想象,她宁肯安静地躲藏在老北京的某个胡同的楼房里待着,怎么会忽然亮相闹哄哄的互联网呢。我预感她在这个博客上不会存在多长时间,因为这样一个充满忧郁的大家闺秀,这样一个连听到昆虫的鸣叫都会惊惶失措的人,怎么能忍受得了我们这些无法无天的草根形形色色口水的淹没呢。果然,她的博客昙花一现,然后就消失了。
对于突然藏匿起来的人物,我的好奇心会大大地悬起来。直到我看到了她最近出版的散文集《谁掠夺了我们的脸》,这也许是她沉潜了一段时间后献给江湖的成果。我看到这个书名的时候,忽然觉得那种缕缕仙气的幻觉顿时逶迤而散,这几个汉字组合出一种令人生畏的意思。我当然认为是时间掠夺了美女们的脸。时间是创痛的朋友,却是美女们的仇敌。当我打开这篇文章时却发现,陈染没有我想当然的那种悲观,她在阐释40岁的意义,当然40岁被陈染赋予了积极的意义,她把40岁描述成“喧哗与骚动褪去后,还有一片宁静的开阔地要踏进去”的年龄。我这个悲观主义者不禁狐疑:难道时间没有掠夺大家的脸吗。
陈染在这本似乎写得很系统的散文集中触及了哲学家们通常会处理的课题:我、物、心、思、家、写作、生存、情感、读书。当然,陈染绝对没有解决这些骇人难题的雄心,她把我、物、心、思这些东西形而下到了往事的回忆或者日常的言说中。我更以为这是陈染情感哲学的总结。事实上这就是一本陈染围绕这些抽象或具体的问题所写的精神自传,只不过没有冠之以“说吧,记忆”。陈染把“我与我”作为第一组文章的总标题是意味深长的。因为我们时刻打交道的对象,除了时间,就是自我。我们每个人与时间朝夕相处,与自我朝夕相处。无论在拥挤的大街上还是静谧得可以听到上帝喘息的夜晚,我们都是在与自己相处。一份精神历程的自传首先面对的恐怕是自己,理清自己如何面对自己,这是最隐秘也是最核心的领地。
陈染说,“我曾经说过要与生活和解,说到底是与自己和解。”陈染在对自己经历的叙述中表达了“我与我”相处的孤独、风险以及冲突。在这本散文集中,陈染的心思和笔触抵达各个幽微的角落,她像时间一样慢条斯理地漫延过人生的方方面面。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都试图集中尽可能密集的信息量,虽然读起来容易走神,但是如果把神给定住,把句子定住,陈染还是能给我们很多可看的东西的。
我难以想象60岁以后的陈染会变成什么样子。依然那么瘦削,依然那么另类,依然那么平静而惊惶失措吗?时间会掠夺所有人的脸,但是却掠夺不去精神的脸。精神的面孔在时间的河流中会变得更加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