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开始做图书的诗人杨黎给我拿来一本试读版的《山楂树之恋》,并声称书中所写的爱情是“史上最干净的爱情”。其实不用看我就知道这话不能当真,之所以这样说是出于修辞策略上的考虑。
哪个“史上”,是人类“有史以来”吗?说说而已。但我还是抽空认真翻了翻,从头至尾。我必须承认,有打动我的地方,甚至差点流泪。
“干净”的确干净。老三和秋静的恋爱过程就像潜行在青苔绿荫下的溪流,清澈见底,一尘不染。而也只有在那样的年头才能孕育出那样单纯、清洁、甜蜜但更是酸涩的恋情。两人从相遇、产生好感到热恋、直至诀别都是那样小心翼翼,那样懵懂那样慌张。最后也是仅有的肌肤相亲,也被老三控制在理智的范畴,没有发生“实质性”接触。读了让人心驰神往又心痛神伤。世上的人谁不渴望经历一场绿色、无污染又惊心动魄的爱情?
但这样的爱情在眼下几乎已经绝迹了。今天的民众喜欢多姿多彩,喜欢花样翻新,被欲望所鞭赶,个个心浮气躁,人人步履匆匆。食与性,都习惯了快餐式的解决。对爱情,似乎也不再像过去人们那样充满期待与激情了。但当老三和秋静通文字向我们微笑时,我们仍然会怦然心动,就像不经意间再次听到一首曾经耳熟能详的经典老歌。
我和身边的许多人一样被老三和秋静的故事打动。但我“被打动”的程度是有限的,对这种爱情和这本书的态度都是有保留的。从专业角度来看,这部长篇小说在技术层面和审美取向上并没给我带来惊喜,即使是放在陈旧的“现实主义”和“伤痕文学”的框架内来衡量,也不算上乘。就它所描写的爱情而言,因朴素而感人,又因却乏更深刻的人性挖掘而削弱了自身的悲剧色彩。在我看来,这样的爱情是单薄而简易的,催泪之处,也是全书最耐人寻味的讲述就是张三的英年早逝。
换句话说:是张三的死,使这个短暂的爱情保住了新鲜感;是张三死得是时候,使这个截然而止的爱情避免了日后庸俗化,或者被玷污和变质的可能。秋静最近接受采访时说:“我总是安慰我自己,我跟老三不能长久地生活在一起,也许是件好事,这样我们就不会磕磕碰碰,为柴米油盐的事呕气吵架,他在我心目中就永远是美好的,我在他心目中也永远是美好的,我永远也不用担心他会变心了。”
我们设想一下,如果老三当年没死,并且如愿以尝的和秋静终成眷属,那他们婚后的生活会是怎么的呢?几乎可以肯定是,秋静今天的担心会是事实,他俩也会和芸芸众生一样,和我们身边的亲戚朋友一样,平平常常地过日子:磕磕碰碰,为柴米油盐的事呕气吵架。
这还没有把他们往坏处想。所以,明知道说出来会得罪人,会遭到多数人的反对,可我还是要说:这爱情固然干净,但并不自然。时代还是在那清澈如许的水面上投下了浓重的禁欲主义的阴影。我不认为张三知道自己活不多久就不“破”秋静的身是值得赞美的,他不可思议的“控制”,给他,也给他深爱着的仍然活着的秋静留下了巨大的、不可弥补的遗憾!当恋爱中的一方要献出自己并接纳对方的时候,也想要并有能力要的另一方最终却没有要,任何理由都站不住脚,都过于“残忍”,甚至是变态的!
这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楚的。说不清楚就不如不说,就不如就此打住。老三的死,就此打住了他和秋静的爱情。生活在继续,秋静又有了太多的遭遇和另外的爱人,但她还会想念黄泉下的老三,不时回望那株依然在那山楂树。而这一切都是因为老三早早地走了,消失在还未来得及开始的地方。用荷尔德林的话说:他,死得“适时而纯洁的”。(文/老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