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自己曾经说过,“我的事情是到36岁,以后就没有了。真是36岁。从21岁到36岁,这就是我的生命。”在这段自况的话语当中,包含着他对自己的全部评价,里面似乎隐含着某种无奈和伤感。的确,自从西安事变之后,他就不再在中国现代史的核心部位起作用了。这段话,既是他对自己的总结,也是他对自己的嘲讽和不满。
在这本《张学良口述历史》当中,他讲述了1901年他出生开始,经历生母病逝、进入陆军学校学习、直奉两次大战、在北京成立安国军政府、皇姑屯事件他父亲被炸死、中原大战、“九一八事变”、去欧洲考察、西安事变等等,到1946年他被蒋介石转移到了台湾的新竹,继续被幽禁。此前,也就是在他36岁之前,他的生活具有着浓厚的传奇性和高度的戏剧化,这本书的好处就在于他随兴而谈,兴之所至,趣味盎然,可以看出他挥洒自如和挥斥方遒的性格。
一直到1964年,他和赵四小姐结婚,本书简单地描述了他被幽禁的情况,到1990年,宣布他重新获得了行动自由之后,他在美国访问、探亲和定居的情况。可以说,这本书是粗线条的,由当事人自己给自己画的一幅素描。在这本口述历史当中,基本上是完全按照他自己说话的口气和语感,来进行记述的。
在这一点上,唐德刚所做的工作,绝对不只是录音机的功能。“口述历史”,是研究现当代历史的一种方法,是由历史当事人自己讲述,由历史学家进行巧妙的剪裁、加工形成的一种生动鲜活的文本。这和完全记录当事人的讲述不是一个意思。唐德刚也反复地向张学良解释,他所做的“口述历史”,不是“你说我写”和“你说我记”,而是有剪裁、取舍,有备注和释义的“口述”。不过似乎张学良并不清楚其中的区别,也许,他一直到去世都没有弄明白唐德刚的口述历史和“我说你写”有什么区别。
好在张学良的声音总算是留了下来,在这本由中国档案出版社出版的书中,还附有他声音和影像的光盘,可以作为张学良这样一个复杂的悲喜剧历史人物的备注和纪念,也是为了给他这样一个历史人物的最后留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