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每个人都会对怀特的随笔感兴趣,毕竟他不是如雷贯耳的大人物。但对一个即将去美国并希望在《纽约客》撰稿的人来讲,怀特显然比托尔斯泰更亲切,虽然怀特本人对随笔这种文体保持他一贯的坦诚:“如果把眼光瞄向诺贝尔奖或其它俗世荣耀,最好去写小说、诗歌或戏剧。”我认为他是对的,但同时相信,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或许也会看怀特的随笔,并为之发笑,沉思。
买这本书纯粹为它的书名——《这就是纽约》,因为正在恶补关于美国的一切知识,政治、法律、历史、地理、文化,包括英语,我甚至一口气报了新东方两个培训班,连周六日都不放过。第一堂课我学到的信念和乐趣多过知识点,这是新东方的厉害之处——它不是教你英语,它是让你和你的人生变得更好。我像小学生一样记下了James老师的那几句话:
“Sing,like nobody is listening……”
“Love,like you have never been hurt……”
我在心里欢快地改版成:“去美国吧,就像它从来就属于你!”
不止一个朋友跟我说:不去纽约就等于没来美国。这使我有一种心理错觉,以为我即将去的美国就是纽约,事实并非如此,但无论如何,我煞有介事地读《这就是纽约》并不足以为奇,但我拿不准该如何评价这本随笔集,若说成“这是一部*******的散文随笔,收录了作者*******的作品”,会被怀特笑死,虽然他不失包容,也不失教养,但你还是知道被嘲弄了,比如他在一篇名为《辩驳》的随笔中提到那个对红皮蛋有偏见的英国佬时说:“各位不妨想想,英国人何故非得对美国作一番解说,才能心平气和?……但你很少见到美国人因为没能解说英国而坐立不安。”机智而俏皮,令对手莞尔,这种睿智的知识分子气质令我想起伍迪·艾伦——一位同样充满幽默感的老头子,我甚至在勾勒怀特的相貌时也接近伍迪·艾伦:银发,清瘦,带着玩世不恭的笑,却充满温情。
带着对生活琐碎细节的描述,依然能感觉怀特宽广的胸怀、深厚的生活经历和睿智的见解,他并不以为他比你高明,恰恰相反,他觉得你比他更了解一切,所以他从不刻意显示——懂得克制聪明,对写作者来讲,多么优秀而实用的品质。
这部随笔集以怀特的一篇著名随笔《这就是纽约》而命名,他笔下的纽约是鲜活、蓬勃的,像流动的水,你只能体会其魅力,却看不清它的形貌,因为它永远都在变化中。“在这么一个浓缩的竞技场上,挤满了角斗士、布道者、企业家、演员、证券商和买卖人。它的西服翻领上浸润的味道,年深日久,洗也洗不掉,结果,不论你身在纽约何处,都免不了与伟大时代、辉煌事功、奇人、奇事、奇闻发生感应。”
在这个永不谢幕的大舞台,不同种族、信仰和民族在这里碰撞和融合,每天都上演着意料之中和意料之外的事,给人持续的兴奋。“纽约公民的宽容,不仅是天性,而且是必须。这座城市必须保持宽容,否则应付在仇恨、怨愤和偏执的辐射云中爆炸。”怀特的眼睛扫过这座城市,精准地发现它丰富而单纯的内核:“纽约郁积了种类种族问题,但引人瞩目的不是这些问题,而是大家相安无事。”
即使再读三遍,我仍然无法再现怀特笔下的纽约,那是任何一个没亲临的人无从想象的城市,把它想得太好或者太糟,都不过分。我希望有机会能亲自去那个被称为“世界首都”的城市,但怀特漫不经心地提醒我:“除非愿意碰碰运气,否则,不来纽约最好。”
(2007年9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