势利在任何文化圈里都是一个坏词。但从它存在的普遍性上看,势利又似乎植根于天性之中。像植物和昆虫的趋光性一样,人趋向利益以及利益的变体:名誉、地位、虚荣,并乐于展示自己所没有的东西。各个族群中的势利本质上都一样,不同的只是形式;于是带来了研究的价值和观赏的好奇,就像文化个例研究或异域风情表演一样。所以,我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摊开它的。
这部讲述美国式势利的书写得轻松幽默,有足够的热闹给与我抱有同样期待的读者们看。沿着作者的叙述线索与之进行心智的对话,感受他足以洞穿我们用来自我原谅的人格面具的可怕洞察力,接受揶揄,听他自嘲,做一下反省和自辩,然后在畅快的笔调里放松下来,恢复自我认同。就阅读的快感来说,这是一部不会令读者失望的书。
这种快感当然要归功于作者约瑟夫·艾本斯坦,美国散文家、短篇小说家,也是著名的学术杂志《美国学者》的编辑,包括本书在内的多部作品曾在美国畅销一时。《势利———美国上流社会解读》发表于2002年,当年即荣登《纽约时报》书评畅销榜行列。通过对美国上流社会及其仰慕者即中产阶层辛辣的调侃、讽刺,以其阅尽人情世故后的冷眼,描绘出如何进入上流社会的秘诀。从教育、职业、消费、艺术、文化乃至饮食、穿着等多个方面,讲述如何运用势利这一另类分辨术,来达到高人一头的愿望。势利渗透到如此深广的范围,乃至成为美国文化的一面镜子。阅读帮助我们体会到势利的无孔不入,似乎在我们自己和他人的举手投足之间,都可以领会到某种形式的势利,或对它的某种掩饰。幸好,在阅读中我们专心观赏美国佬们势利的做派:出丑、搞笑、狡狯、钻营———从好的方面说,提高我们的生活智慧和对人性、对自身的了解,并有助于消解好莱坞在全球吹响的美国主旋律的神圣光环。对于想了解美国风情乃至研究一种文化形态的读者而言,该书也是一部胜任之作。
既然势利类似天性,就不应受到人们那么多苛责。
我说“类似”,是因为拿不准。按萨克雷的说法,“首先,世界被创造出来了,然后,顺其自然地,势利鬼登场了。”但作者认为,势利来自于平等社会的自由竞争;而启蒙运动之前那些等级森严的时代中,是没有什么势利存在的,那时的人对自己天生的阶级身份相当认命。我对此实在不能苟同,等级的存在绝不能制约趋利或自大的欲望,除非作者所说的“势利”是另外一个词,否则,“势利”总是伴随着文明的进程,只是以不同的形式追逐罢了。
荀子说:“化性起伪而成美”,“无伪则性不能自美”。势利遭到厌恶,并不表现为这种品质附着在一群道德低下的人身上,而被有德者居高临下地所唾弃;相反,唾弃势利者本身并未摆脱势利,哪怕就自诩“反势利者”们而言也是如此。
势利可憎的原因,恰恰在于它是未被“化”掉的先天本性,利己、偏狭、鄙贱阴微,迫不及待到忘了以利他的姿态来扮演高贵、取悦于人;因此,赤裸裸的势利不文明,反大众;其迫切焦灼的嘴脸,拙劣伪装的盛气凌人,或愚蠢的自居心态,都显示着弱者的装怯作勇且又采取了攻击姿态,它是被看破的虚弱、愚顽和自作聪明。
不过,当势利在一个社会蔚然成风时,也给钻营的特长和雄心带来了机会。书中介绍的种种利用势利取巧的心思,精细的判断,微妙的机遇把握,足以令势利天分颇高者读之心喜,引为箴言。临了作者那“我从来不是一个看不起别人的势利眼”的自辩,可谓一切势利者的宣言和共识。其实不就是势利么?都不能免俗,别太当真了。
文:王庆卫 出处:新京报 2007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