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华兹华斯、柯尔律治两人的诗选合为一书,列入《世界文学名著文库》,这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作出的安排,译者是奉命行事。
一、对诗人的评价问题
如何评价华兹华斯和柯尔律治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这一问题,既有相当广泛的共识,也有截然相反的论调。
这里想着重谈谈华兹华斯,谈谈不同的国度、不同的人们对他的或褒或贬的说法。
十九世纪.华兹华斯在国外远没有拜伦那样大的名气和影响,在英国国内也是毁誉不一,沉浮不定。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由权威评论家、诗人马修 阿诺德郑重指出: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一个,也是莎士比亚和弥尔顿以后英国最重要的诗人。二十世纪以来,这种评价逐渐得到英美文学界多数人的认同,也被各种文学史、传记、辞书所沿用。现在,在英美各派文艺理论家、批评家、文学史家中间,对这一结论提出重大异议的己经不多了。
英美多数学者的这种共识,是建立在如下的论据之上的:(一)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主要奠基人,他和柯尔律治共同开创了英国文学的浪漫主义时代,在诗艺上实现了划时代的革新。(二)他是二十世纪欧美新诗理论的先驭,他在《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论点和主张,把诗有诗人的地位、使命和重要性提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度。(三)他是“讴歌自然的诗人”(雪莱语).他以饱蘸感情的诗笔咏赞大自然,咏赞自然景物对人类心灵的影响,在自然与上帝、自然与人生、自然与童年的关系上,他用诗歌表达了一整套新颖独特的哲理。(四)他的代表作《序曲》、《廷腾寺》、《永生的信息》和其他若干作品,以发掘人的内心世界为主旨,开了二十世纪现代诗风的先河,被称为“第一位现代诗人”。(五)他首创了一种洗尽铅华的新型诗歌用语,用以前的英国诗人从未用过的清新、质朴、自然、素净的语言来写诗,体现了深刻思想、真挚感情与朴素语言的完美结合,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直至今日的诗人。(六)他终生定居于田园乡野,比其他任何浪漫派大诗人都更加接近和关切农村下层劳动群众;他以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的观点.以满腔的同情和敬意,描写贫贱农民、牧民、雇工、破产者、流浪者直至乞丐的困苦生活、纯良品德和坚忍意志,创作了诸如《迈克尔》、《玛格丽特》(即《村舍遗墟》)等许多篇传世杰作。(七)他热心关注国家命运和整个欧洲的政治形势,为当时争取民族独立自由、反抗拿破仑帝国侵略压追的各国人民写了不少激情洋滋的赞歌;而在拿破仑力图跨海进犯英伦三岛,祖国处于危急关头的日子里.他又写了若干首慷慨壮烈的爱国诗篇,号召国民挺身捍卫祖国的自由和尊严,起到了振奋国魂、激扬民气的巨大作用.他本人也因此而名垂青史。(八)在诗歌体裁方面,他使素体诗和十四行诗获得了新的生命和力量.。
英美学者在对华兹华斯作出崇高评价的同时,也从未讳言或否认诗人的令人遗憾的另一面,诸如:他中年以后政治立场转向保守甚至反动(在英美,人们对此也同样持批评态度)。他诗才焕发、佳作迭出的鼎盛时期只持续了十年左右.此后即渐趋笔涩神枯;他的好诗与劣诗相差如天悬地隔,好诗“标志着十九世纪诗歌的最高水平”(爱默生语),劣诗则伧俗鄙陋,味同嚼蜡;他与英国另几位浪漫派大诗人相比,在不同的方面各有短长.在若干方面他确有逊色;等等.但是学者们认为,这些问题并不影响上文所述的对这位诗人的总体评价。
而在英美以外的某些国家里,对华兹华斯等人的看法和说法却与此大不相同。最激烈的反对声浪来自前苏联,在我国也曾洋洋盈耳。义愤填膺的批评家们振振有词,把华兹华斯贬斥得几乎一无是处。他们的论据主有以下这些:(一)华氏美化英国农村的宗法制小农经济,以小有产者的落后反动意识来反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企图让历史倒退。(二)对于受压迫的劳苦大众,华氏不但不鼓励他们奋起抗争,反而极力宣扬和赞美他们忍辱负重的性格,并用宗教精神和道德说教来劝诱他们安于现状。①(三)对法国大革命,他只同情温和的吉伦特派,而反对激进的雅各宾派,在革命深入发展时便惶惑、动摇以至变节转向。(四)他中年以后转而支持英国托利党政府的反动内外政策。晚年甚至写诗把革命咒骂为“瘟疫”。(五)他的历史观是反动唯心论的,认为人类的命运取决于神圣的“天意”,带有浓重的宗教神秘色彩。(六)在宗教信仰方面,他也从反基督教的泛神主义者退化为英国国教的信奉者。(七)他的诗集里充斥着思想和艺术都很平庸甚至低劣的作品。应当承认,前苏联等国的批评家们所指出的这些,也并非凿空之谈,而是凿凿有据。问题在于,从这几条论据不难看出,这些批评家论证作家和作品的优劣,基本上只用一个标准——政治标准或阶级斗争标准那么,他们作出把华兹华斯全盘抹煞的结论也不足为奇。
至此,对上述正反两方面的说法,我们已作了一番全景式的鸟瞰。看来,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到华兹华斯的作品中去,去感受,去体察,去吟味,去领悟,去思索,去辨析。有了自己的主见,才能对上述正反两种说法作出恰当的判断和抉择,也才能对这位开宗立派的大诗人作出较为全面、较为公允的评价。
柯尔律治的经历与华兹华斯颇有相似之处。在政治思想上,他也是从激进到保守.在诗歌创作上,他也是从健笔凌云到才情耗尽。所以他也像华兹华斯那样,既受到一些人的盛赞,也遭到另一些人的丑低,详情就不再缕述了,这里不妨举《烈火、饥谨与屠杀》一诗为例,对这首诗持肯定态度的人们认为:这首诗是柯氏二十六岁所写,当时他还站在反对皮特政府的立场上,诗中对皮特抨击的猛烈程度,一点也不下于拜伦、雪莱对卡瑟瑞、艾尔登等人的抨击,②诗的结尾甚至扬言要把皮特捉起来“砍成几段”。还要用烈火烧他,造反精神可谓臻于极致。而在前苏联,批评家们却说:这首诗把皮特吹嘘为法力无边的魔王,凡人奈何他不得,全诗笼罩着恐怖气氛和绝望情绪,意在震慑人民使之不敢造反这样两种针锋相对的论断,究竟是见仁见智,各具慧眼呢了还是盲人摸象,各执一端呢?我们别无他法,惟有去研读那首诗本身,到那八十一行戏剧对白中去寻求答案。③
二、本书翻译的情况
我应人民文学出版社绿原先生之约,开始译华兹华斯的时候,女儿晓煜正准备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现在将《华兹华斯、柯尔律治诗选》向出版社交稿的时候,晓煜已经进入首都的高等学府了。回想起来,她读小学的六年.我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译华兹华斯(只需扣除住院大半年,修改和增补《朗费罗诗选》大半年)。她读中学的六年,我的业余时间主要用于译柯尔律治(扣除住院一年多,修改《鲁克丽丝受辱记》大半年.以及出差几个月)。总之,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我除了译出《拜伦抒情诗七十首》以外,十余年的精力和心血(在“痴儿了却公家事”之后),差不多都倾注在这本书上了,比古人所说的“十年磨一剑”犹有过之。可惜这把剑虽磨了十年以上,锋刃仍未能削铁如泥,说来令人惭愧。
本书共收华兹华斯的诗一百零八首(四千一百九十五行),柯尔律治的诗三十三首(二千八百行)。本来还想从华氏长诗《序曲》中选译数百行,无奈近来缠绵病榻。力不从心,只得作罢。
翻译时所据的原文华兹华斯诗集有以下四种:欧内斯特·德·塞林科特和海伦·达比夏校注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五卷全集( 1940 - 1949 ) ;伦敦邓特父子公司《人人丛书》中的四卷全集(1913 ) ;马修·阿诺德编选的、纽约麦克米伦出版社的一卷选本(1936 ) ; 牛津大学《世界名著丛书》中的一卷选本( 1913 )。所据的原文柯尔律治诗集也有四种:欧内斯特·哈特利·柯尔律治校注的、牛津大学出版社的两卷全集的两种版本(1912 , 1931 ) ;威廉·迈克尔·罗塞蒂编选的、伦敦莫克森父子公司的一卷选本(出版年份不详);约翰·比尔编选的、伦敦邓特公司《人人丛书》中的一卷选本(l 974)。此外,译华兹华斯时,曾参照《英诗金库》(牛津大学出版社,1929)的有关注释;译柯尔律治时,曾参照梁实秋《英国文学史》第三卷的有关部分。
华兹华斯曾明确反对把他的诗按照写作时间先后来排列,本书华氏诗篇的分类和排列顺序,都依照他本人生前编定的版本。与华氏相反,柯尔律治则明确表示他的诗应该以写作年月为序,本书柯氏诗篇即据此编排。
入选的华、柯二氏作品基本上都是格律诗,有格律甚为严格的,也有不甚严格的。译者坚持以格律体矣格律体,力求做到译诗每行顿数都与原诗音步数一致,韵式(包活行内韵)也仿效原诗。素体诗每行以五顿代五音步,像原诗一样不用韵。综观全书,译诗的格律(顿数或韵式)与原诗有出入的,在华氏一百零八首中只有九首,在柯氏三十三首中只有两首。已在这十一首诗的注释中分别作了说明。此外的一百三十首,诗行顿数和韵式都恪遵原作。
译华兹华斯诗选时,曾得到一些师友的指点或帮助,已在抽译《湖畔诗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的后记中一一致谢,这里不再重复。译柯尔律治诗选时,承钱钟书先生解答《克丽斯德蓓》一诗中的疑难问题,殷宝书先生细心审读《孤独中的优思》一诗译稿,改正了其中若干谬误和不当之处,在此特向他们敬表谢忱。老友江枫先生惠允为本书撰写前言,更应该向他施礼道谢。
本书大概是译者最后一本译作了。从1956年开始业余译诗,至今已将近四十年,其中有二十多年光阴无端虚掷,剩下的十几年,成果也寥寥可教。日忽忽其将暮,未免去意徊徨。记得华兹华斯说过:
我们只求:自己的劳绩,有一些
能留存,起作用,效力于未来岁月:④
倘能如此,于愿足矣,夫复何求!
1994 年10 月
附注:
① 这种批评确有事实依据,但事实还有另一面:华氏也写过歌颂农民起义领袖的诗,如《罗布·罗伊之墓》。
② 皮特曾任首相,卡瑟瑞曾任外交大臣,艾尔登曾任大法官兼上议院议长,三人都是英国反动政治家。
⑧《烈火、饥馑与屠杀》一诗是以诗剧的形式出现的。
④《追思》第10-11行。
原载于《书屋》1995年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