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青岛机场偶然看到了一本《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作者是段永朝先生。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由于我正在思考“中国网络营销与网络传播的理解 与解释性危机”这个题目,一直很想了解比网络营销与网络传播更广的思维维度是否有这样的思考,这本书刚好附合当下的需求,在飞机上如饥似渴地读起来。这本 书以更宏大的视野、穿越历史的深邃眼光,重新审视着互联网繁荣景象背后的思维模式。
作者提到“整本书的宗旨或许一句话就可以说清楚:迄今为我们熟练运用、不假思索接受的科学的笛卡尔精神,是互联网哲学最险恶的敌人。” (P311) “我坚持认为,现今电脑和网络的哲学基础依然是‘笛卡尔式’的(这在很多人眼里,可能不觉得是个问题。但在我看来,这却是个大问题)。论述这个观点,是本 书的唯一使命。”
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互联网:碎片化生存》提出了一个重大而深刻的问题:本书的一个使命,就是提出这样一个深藏在斑斓世界背后的问 题,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未来世界赖以立足的技术哲学?”,作者并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而是指出当下造成人们思想困境的传统哲学思维存在什么样的现实 危机。
作者指出我们生活在“比特与连线”的世界里中,没有中心,没有威权,没有绝对的统治者“玩弄碎片”是这个版本的互联网的本质,虚拟的实在并不比 自然的实在更虚幻。作者指出:“碎片化,是电脑与网络技术深度嵌入现代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之后,人类社会对科技文明的一次彻底反叛。这次反叛刚刚开始,远 未终结。”(P156)
在制造碎片一章中,作者引用海德格尔的说法,提出了整个世界“重新构造”的五个步骤:第一是“物化”,即精细分割至原子。第二是“齐一化”,即 标准化、大规模的流水线。第三是“功能化”,即电脑世界里的“赋值”。第四是“谋算”,即貌似可预测的不可预测性。第五是“生产和加工”,即“编程” (P125)
作者详细论述了从技术上讲,导致碎片化有四个“齿轮”,第一个叫“比特化”,第二个叫“符号化”,第三个叫“格式化”,第四个叫“编程”(P157),更进一步,作者把“碎片化”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将数据打包,第二步是争用,第三步是卷入(P162)
《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作者强调:“我们仍然停留在笛卡尔时代”,作者通过深入研究和剖析电脑与互联网的发展史,指出这个版本的互联网本质上是“笛卡尔式的”,“玩弄碎片”是它造成的结果!
众所周知,笛卡尔主义是现代电脑和网络的全部哲学基础。作为“理性的巅峰”,近现代数学的发展史基本同此,大略看一下笛卡尔之后数学的发展,就 可以知道这位机械唯物主义“心物两分法”的奠基人,在发明了坐标系之后,给人类规定了一种何等规范的、科学的数学图景。自笛卡尔以来,科学的目标似乎就是 追求确定性、简单性、有序性和规律性。经典科学强调有序和稳定性,经典的观点认为自然法则表达确定性。只要给定了适当的初媒条件,我们就能够用确定性来预 言未来,或“追溯”过去。经典科学坚信能够把复杂性还原为简单性,把不确定性还原为确定性,把非线性还原为线性,把无序还原为有序性,把定性还原为定量, 把不精确描述还原为精确描述,等等,并发展出一整套简化描述的方法,这样就有了现代科学的“精确性崇拜”。
《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作者提到的笛卡尔主义就是这种以分析、定量、简化、分割为科学手段的现代“科学精神”的发端。作者指出:“熟悉近现代技 术发展史的,大都了解近现代技术在哲学上已经走入了死穴、本书反复钻探电脑和网络的原理,就是试图观察这个死穴,并指认出这种死穴的来源。源自笛卡尔哲学 传统的科学精神,经过数百年来毫无保留的接纳和传授,已经成功地制造了这样一种‘科学的氛围’,即通过命名概念、切分对象、刻画模型、添加初始条件、求解 变量、计算误差,人们完全可以把这个世界‘拎得干干净净、彻彻底底’……”(P75)
“……这些崭新体验在新鲜感过后,将面临无法克服的惶惑、断裂与痛苦。盖因对这种崭新体验的新哲学,不能通过继承笛卡尔主义得到,而是必须通过 批判笛卡尔主义得到,但是,笛卡尔主义毕竟是现代电脑和网络的全部哲学基础!”“这就是困境所在,现儆科学的发展完全是‘笛卡尔式’的。这种哲学的有效 性,通过资产阶段工业革命、电脑与网络的诞生得到了极大的验证。但是,电脑与网络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未来的哲学将不服从笛卡尔逻辑,不遵从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二值逻辑。它们与新的人类构成的赛博空间,将秉持完全不同的技术哲学……”(P306)
当今互联网的发展和呈现出来的面貌,已无法用经典的“笛卡尔”式的精确化思维来解读,这就产生了认识上的危机,这种危机首先是科学哲学上的,是 思维范式上的,具体到互联网的商业应用与认识上,就产生了“中国网络营销与网络传播的理解与解释性危机”,显而易见的是,如果认识方法是“陈旧”的,对互 联网上发生的各种表象的认识必定存在无法用旧思维理解和解释的危机,这预示着新的解释方法和思维方式即将出现,科学的“范式”革命即将出现。《互联网:碎 片化生存》作者强调:“本书的一个使命,就是提出这样一个深藏在斑斓世界背后的问题,这个问题就是:”什么是未来世界赖以立足的技术哲学?“”这下一个版 本的世界,器具已经造好,就是电脑和网络;但灵魂依旧陈旧,依然停留在100年前。承载电脑和网络的机器原理,固然来自100年前的科学思想和100年后 的技术发明,但技术哲学却丝毫没有变化。“(P122)
《互联网:碎片化生存》作者进一步把这个思想上的危机上升到了一个更宏大的层面来思考和审视。作者对“科学=理性=进步?”提出质疑。笛卡尔去 世之后近500年的大众传播中,可以说“科学=正确”、“科学=理性”、“科学=进步”、“科学=福祉”等逻辑和观点日益深入人心,成为现代社会的普遍认 识。这种认识毫无疑问有相当的合理成分。然而,在电脑和互联网正在与社会发生剧烈碰撞的时候,依然秉持这种信条,并非一点疑问也没有。作者写道:“要真正 认识电脑和互联网掀起的风暴,恐怕不能将思维的坐标限制在笛卡尔坐标系里。如果不能克服笛卡尔主义的巨大惯性,我们就无法了解今天的互联网将向什么方向发 展,即使我们已经拥有了互联网。”(P75)
本书在这一点上多少有点偏执。“今天的电脑和网络,无疑是这个时代饱含创想激情的宠儿,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日益高涨的创富热浪。不过,如果说今日之电脑和网络,仅仅是笛卡尔主义的自然延续,大约会让很多人嘴角一撇,不以为然:”就算是,又怎么样呢?“
段永朝所致力的,正是要在互联网时代回答这一悠远而困难的问题。虽然现代科学的发展完全是“笛卡尔式”的――这种哲学的有效性,通过资产阶级工 业革命、电脑与网络的诞生得到了极大的验证。但电脑与网络还是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未来哲学将不服从“笛卡尔逻辑”,不遵从“非此即彼”、 “非黑即白”的二值逻辑。
本书正文的最后一句话:“作为技术的互联网,一定会日益成熟与丰盛;但是,我们不希望它在哲学上是贫乏的。”
作者以穿越时空的视野,深刻地洞察了网络时代面临的思想危机,过去几百年来的精确化思维的科学哲学思想已不能应对网络时代,作者具有历史史命感的探索和呼喊,必将在新世纪得到回应!。
中国社会科学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汪向东:“这是国内难得一见的讨论互联网哲学问题的原创著作。虽然互联网已融入数以亿汁网民的生 活,但从哲学层面探究互联网人文意义者甚少。段永朝基于互联网时代主体碎片化的种种现实,分析了作为工业化时代哲学基础并沿循至今的笛卡尔逻辑的历史局 限。他提出,如不以科学的平和主义史观替代笛卡尔式的科学的进步主义史观,人们将不可能将互联网构筑成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的确是重大而严肃的命题,发人深 省。”
著名数字化思想家北京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数字化生存》译者胡泳博士:“我们看待网络空间的方式可以说是西方文化史的一个结果。在中世 纪,宇宙有其始终,在宇宙之外还存在上帝的天国。l7世纪,这种世界观转化成为一种机械的世界观,其创始人正是笛卡尔。拥有深切的宗教情感的笛卡尔仍然相 信灵魂的存在,他把现实分成两个领域,物质的和精神的。虽然笛卡尔如此解决了自己的灵魂安放处,但新科学却把有关灵魂空间的所有想象全部清除了。此后,现 代科学始终存在一个如何解释”我“的问题。段永朝君所致力的,正是要在互联网时代回答这一悠远而困难的问题。”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南京大学网络传播研究巾心(CMCRC)主任法学博士杜骏飞:“很多年以后,这将是一部反复被人提及的类似 于”数字人类启示录“的书。作者沉痛地揭示了这一真相:我们曾经惊叹于崭新的互联网其实仍然是笛卡尔逻辑的悠长的延续。这其中,最强烈的呼唤来自于数字时 代对人本主义的期待以及(很不幸——)期待的落空。本着对数字新人类和自由新世界的憧憬,我们能够批判现代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全部哲学基础吗?如果不能,今 世的互联网向何处去?如果能,来世的互联网从何处来?作者给出了某些穿透理性主义迷思的答案,给如了更为惊心的反抗现代技术哲学范式的提问。”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所剐研究员著名互联网与数字经济思想家《互联网周刊》创刊主编姜奇平:“革命意味着方向相反,互联网 革命也是如此。绝大多数人都看不出,在这场革命中,技术上相反之处在哪里以及文化的革命意义何在。永朝这本书可以为人们洗脑。我和他最大的同感在于,要回 到笛卡尔的原点来反思一切,跨越科学与人文的鸿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