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书总是那样后知后觉,往往一本书被隆重推出作者签名售书新书发布会忙得不亦乐乎,书评排行版扎堆推荐众人趋而捧读时,我对那本书保持着敬而远之的距离。不是故作高深,实在是,读书本是一个人安安静静书斋之趣乐,我害怕众声喧哗里湮没了自己与作者单独对话的契机。
于是,直到最近,才捧起那本一直如雷贯耳的小册子——梁文道的《常识》。书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词汇,这个词和它的释义一样,注定了司空见惯、安于一隅的习性,却突然跃入公众的视野,让人于习以为常的视而不见中突然当头棒喝,如获至宝。受此书名启发,某省的高考话题作文以“常识”为题,考量众学子直面孰视无睹之常识。
文道的《常识》,一如他所推崇的西方知识史上以普及思想为使命的小册子。从“本质”与“深度”的奇崛苦索中回归“常识”、正视“常识”,悦纳“常识”。当然,作为一名公共知识分子,他也容易被自己的学识、视野所困囿,因而那一一提出、逐个指认的常识,也需要不断地跳出、跳入,在隔与不隔的交错审视、对比中一一还原。
一如作者所言,对于时效性与针对性强的时评而言,并不适合结集出版,但对于一而再再而三的惊人重复着的事件,所谓的针砭时弊,往往已成为徒劳无功的鹦鹉学舌。《常识》里的批评视角,不在于有多么新颖振聋发聩,它与文道在锵锵、开卷节目里的犀利、博闻、强智、调侃风格一脉相承。我想,《常识》更大的意义在于,重新唤醒我们对常识的漠视态度,改变我们习惯牵强附会的扭曲思维,还常识一个本来的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