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聊就是力量”,这早已是网络时代的一句名言了,这话乍一听来,好像不可思议,但其实却隐含着一定的真理。事实上,诸多时尚、游戏类网站就依此而生。更巧的是,这正和北大社会学教授郑也夫的最近研究成果颇有殊途同归之妙。
在《后物欲时代的来临》一书中,郑教授阐明了消费的生成机理和运行机制。在以前的传统社会,消费是被当作一件严肃的事情来对待的,消费的也多是具体的物质,满足的也多是那些基本的衣食住行之需。但是,随着物质的丰富和谋生效率的大大提高,人们不再用日日夜夜为稻粱谋。由此,人们进入了“后物欲时代”,空闲多了,精神需求多了,自然消费也跟着变。于是,传统的消费运行机制就发生了很大变化。在郑教授看来,“厂商广告造就了消费世界的影响和氛围;买通官员和专家消除了对倾销某一商品的社会制衡;而降低门槛则消除了消费者的价格约束”;至于顾客,很多时候沉溺于制造商们营造的“时尚”氛围而不自觉,再加上已有的对物质的崇拜,自然更易使其大受厂商们的摆布了。
阅读到此,我们也许还不以为奇,毕竟,这套消费机制其实也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用管它是前物欲时代还是后物欲时代。但是,接下来作者的推论却有些出人意料,而这才是本书的真正精华所在,才算真正切了“后物欲时代”这道题。作者推演出的几大结论是:“消费的非物质化与虚拟空间化”、“工作不再是未来生活中的最主要内容,失业和半失业将成为未来社会中多数人的常态”和“未来的教育显然要融合生产本领和生活艺术”,最后归结到“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就这样,作者的论断和“无聊就是力量”的时尚话语吻合了起来。因为无聊,所以要打发;而用什么去打发的重任,自然就落在“游戏”的肩上了。
应该说,郑教授关于消费运行机制的阐述,是很见其功力的。尽管我们知道,事实上一种消费产品(时尚)的流行是多个参与者互动的结果,比如,一则由专家传达的低价促销产品的广告,就是作者论述的三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时三者是互为一体、难以分开的。在书中,作者将三者割裂起来分别论述,有其论述便利的需要,不能强人所难。但是,从这个运行机制上,继而推演出其随后的结论,却多少有些牵强附会之嫌。当然,也许是其中的逻辑更为隐蔽,不易为人所知罢了。
作为本书的补充,读者还可以参看作者同时编写出版的《消费的秘密》一书,该书由其授课学生的调研作业结集而成。就消费的虚拟化和时尚化而言,书中的许多真实例子是论述得比较到位的,比如“北京酒吧和茶馆的比较”,比如“星巴克的人类学观察”等,至于“游戏才是人类的归宿”,以及现代教育的新功能等内容,却没有很好地涉及。不过,这也许是有些苛责了。
文:曾昭逸 出处:新京报 200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