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书名,你不难想象作者的那份拳拳之心和殷殷之情;而再看作者的名字,感佩之余你会平添一份敬仰。封面上,作者的那幅照片俨然定格成了一种精神姿态,显得别有意味。
在中国,呐喊的声音还很多。与中国经济改革同行三十余年之后,80高龄的吴敬琏仍然在为此而担忧。他担忧中国像日、韩等国那样陷入资产负债表危机;他担忧权贵资本经济在中国抬头的威胁;他担忧中国制造业因为升级速度不够快而陷入危机。
“所有用这个政策(出口导向政策)的人都错了,2006年我就说过,我希望祷告上苍,(保佑)中国是个例外。”在一次关于中国经济转型与改革方向的问答时。但他依然坚持对推进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心:“作为一个教员,作为一个研究工作者,我所能做的,正如我的老朋友江平教授写的一本书的书名那样,我所能做的是呐喊。”
这位中国最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依然未改勇于批判时代弊病的本色。他指出,虽然转型困难重重,但只要做好经济转型尤其是体制改革,希望还是有的。“体制改革涉及既得利益问题,会有很大障碍。但政府要有政治远见,为了长治久安,要牺牲关联队伍中的某些既得利益。公民要去推动改革、去监督政府。”吴敬琏说。
江平先生有两句话,一句是“人格最重要的是独立。独立者,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另一句是“我的一生有两个东西,一个是只向真理低头,另一个是自由高于一切”。在这样的精神底色映衬下,他的呐喊值得所有人竖起耳朵谛听。
通过这本书,我看到了智者对法律的思考,也看到了中国的法律现代化进程之艰难。其实,当我们能看到政府不再为少数既得利益者胁迫,能够勇于走出大政府的思路而真正为纳税人服务时,光明就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