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能力+勤奋+机遇+环境
在北京某论坛上,王吉舟先生推荐看看《异类》。随即网购了马尔科姆·格拉德维尔的《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阅读。
这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成功励志书,读后不会让您感觉跟打了鸡血似的。作者更多的是以轻松而非晦涩的笔法通过统计学数量化以及大量案例来揭示个体或者群体成功背后的根源,而这些原因往往并不是我们常规所理所当然的认知,其结果恰恰会出乎我们的预料或者超出了人们通常意义上对成功的理解的误区。被我们忽视的原因中,人们所处的社会大环境和机遇的把握力度则很微妙。
该书似乎是对“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一种颠覆,并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告知读者:人们并非一无所有,从出生开始,我们就拥有一定的禀赋和资助。能在众王面前站立的人,好像依靠的是他自己的能力,但事实上,总会有潜在的优势、非凡的机遇和文化传统令他们获益,使得他们更努力的学习或者工作,使得他们的世界与众不同。“仅仅问那些成功人士都是怎样的一个人是不够的,换言之,我们只有知道他们来自何处,才能真正揭示为什么有的人没有成功,而有的人却成功了。”“我们知道所有的成功人士都来自一粒坚硬的种子,但我们是否知道照耀他们的眼光,知道他们植根的土壤,知道他们能够幸运地躲避野兔或者伐木工人的伤害?”
成功者能够获得更多的机会,从而变得更为成功。正如《新约·马太福音》所说:“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有的,也要夺过来。”这就是强者更强的“马太效应”。同一年龄段的学生,为什么月份靠前的学生成绩会更好?曲棍球队优秀的运动员,为什么大多都是一月份出生?激情、天分、勤奋固然重要,但如果忽视了曲棍球或者学校的招生、分级和选拔制度这样的大环境,则未必能够得偿所愿。
世界知名钢琴演奏家基本上都是从5岁开始练琴,随着年龄的增长,练琴的时间会逐步增长,而且从不间断,当到20岁的时候,练琴的时间会达到10000小时,而平庸的练琴者则从未达到这个时间。因此,卓越者中并非是“与生俱来的天才”,而是要付出比常人更多非常艰难的劳动获得的。在1964年甲壳虫乐队取得重大突破之前,他们已经演奏了1200场,而现在一般的乐队全部的演艺生涯可能也只有1200场次。这是甲壳虫成功的秘诀。
IQ非常高的人就能够更易获得成功吗?如果把这些高智商的人进行跟踪分析,会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呢?《异类》告诉我们,那些成就非凡业绩的人更多的靠机遇而非个人天赋。文中所介绍跟踪天才的结果看,大多最终都没有特别出色的表现,这说明智力与成就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而这一点,与中国科技大学“神童班”的学生成长的轨迹亦有共通之处。
环境对一个人的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18年曾爆发全球性大流感,夺走了世界1/10的人口,接着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随后进入大萧条时间,然后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在这样的时代,几乎没有太多好的机遇,是非常艰难的时期,一个人想要获得成功比较艰难。
比尔·盖茨往往被认为以叛逆、自主创业而著称,其实他的成功离不开其家庭背景因素:盖茨的父亲是西雅图有钱的律师,母亲则是富裕银行家的女儿,在盖茨7年级的时候,被父母转到西雅图上流社会创办的私立湖边学校读书,该学校于第二年创办了一个电脑俱乐部。而当年即1968年,该学校即买了一台计算机终端设备,盖茨随即“占有”了这台计算机。因此,一个人的成功,与他所在的文化、所处的时代和他们的家族历史——都赋予他们更多成功的机会。但是,当机会来临的时候,则必须有激情,立即抓住机会,并付出极大的劳动和努力不可或缺。盖茨的成功,除了个人努力,家庭背景为其带来的机遇亦不可忽视。
该书也列举了亚洲文化及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差异,并以航空空难剖析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及差异产生的不同处理事故的后果,以及这些文化的传承和变革。
《异类》末尾认为,成功者是历史、社会、机遇和祖辈传承的产物。他们的成功既不是例外,也不神秘。所有的成功几乎都植根于某种优势和祖辈们传承下来的种种积累。(庞亚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