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早。”“小朋友,早。”
两句话,七个字,这是《开明国语课本》第一册第一课的全部文字。这也太简单了吧?你恐怕会如此发问!但在这本书的编写者叶圣陶看来“开学那天,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是头一回跨进学校,觉得什么都既新鲜又陌生。见到老师,他们上前去鞠躬问好,老师微笑着欢迎他们。等到上课了,翻开课本一看,刚才温馨的一刹那原来已经写在课本里了!老师此时如果善于启发,定能使孩子感到学习的快活,逐渐养成观察和思考的好习惯。 ”
叶圣陶的意思很明白:这本书要教孩子学的不光是语文,更重要的是做人,大师编写的话看似简单,实则用心。像这样注重孩子幼小心灵陶冶的课文,在这本书里不胜枚举。
相比来讲,现行教材则高高在上,有些内容超过了孩子们的接受年龄,甚至其中还有一些做作和虚伪的东西。内容富有童心,能给孩子提供发散性思考的教材才是好的。而我们现在的教材主流意识重、灌输式教育,应付考试,哪能培养出有独立思路的孩子?
今年10月,由20位教育一线的语文教师共同发起和成立的“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在他们的报告《救救孩子: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中痛批现有小学语文教材“有毒”。报告指出现行语文课本存在“四大缺失”,即经典的缺失、儿童视角的缺失、快乐的缺失和事实的缺失,甚至发出“救救孩子”的呐喊。“第一线教育研究小组”的成员们在调研中,将小学语文教材中出现“母亲”、“母”、“妈妈”、“妈”、“娘”的课文精选出60多篇进行评点。结果显示,“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母亲形象似乎不外乎两张脸:要么苦大仇深,要么道德完美,很少见到有血有肉、真实生活中的母亲。 ”
同时,这个团队还对各版本语文课文内容的真实性表示质疑,比较广为人知的有《爱迪生救妈妈》、《陈毅探母》等篇目的年代不符。
社会转轨期,我们的科技、经济在发展,心却没跟上。这个时代需要养心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