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舶来品的智库其实在中国古代早就存在了,只不不叫这个名称而已。现在说到所谓的智库,某些人是言必称美国的某某智库(比如新美国的新兰德、外交关系研究所,等等),这其中是一种崇洋媚外的心理在作怪,或者说是不自信的一种表现。
作为进行前瞻性研究、为政府或者部门提供的决策参考的机构,智库在现代生活中的作用是越来越重要。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官方的、民间的智库也成立了不少。可以说,如果仅仅只是从机构的数量与其在中国当前舞台上的活跃度来衡量的话,中国智库可以说已经非常的可以了。然而,若是要论到其成就的话,则就非常的汗颜了。
当然,这与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但是,一个不能忽略的事实是,中国的智库,图虚名的多,真正肯埋下头去做真正的研究的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是几近于无。所以,我们看到的是,每年由这些智库所出的报告无数,却鲜有具有真正价值的。大家所图的只是尽可以的多露脸,混个脸熟,然后好借此上位而已。那种板凳肯坐十年冷的却没有。这样的智库其所能发挥的作用自然也就很有限、奶可怜的了。
此外,中国的大环境,对于智库特别是民间智库的发展也并不是那么有利的。这也是限制其发展的很重要的原因。
《中国智库竞争力建设方略》(李安方 等著,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有限公司,2010-06-01)对于了解中国智库目前的发展有一些作用,但是,对于真正想要提高智库竞争力,恐怕作用不大,毕竟,在中国,总是“工夫在诗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