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行善的诱惑——人性与理性,我们该向那边?

书评人:刘向华 2010-04-04 14:21 赞[1] 收藏

这是彼得.德鲁克的第二部小说,也是最后一部,著于大师生命的最后一个10年。

昨晚花了10分钟先看了序言,觉得詹文明先生在序中直接讲述故事概要,实属败笔,让人没有了往下看正文的欲望。­

今晚最终凭借对大师的一贯喜好,决定还是读完正文。4个小时下来,却是一气呵成读完的。合上末页,我只能讲:余味缭绕,内心波涛。­

海恩校长基于怜悯与同情的人性出发打了一个电话,本意只是想为一位没通过考察期的老龄员工,介绍一份新工作,却却由此引发了组织内的种种已有矛盾, 在一个个精英人物和糊涂人物的掺和下,最终在跌宕起伏的政治风波中离开了原本更需要他的圣主隆大学。­

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叙述了一个随时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故事,但没有直接告诉我们道理何在。

 

我想不同理念的人,看完本书必定联想出完全不同的结论,信奉现代西方科学管理理念的人,如书写序言的詹文明先生,从纯理性的角度得出的结论是:海恩 神父是个好人,但不是一个完美的管理者,因为他没有抵挡住内心行善的诱惑,没有从组织心理的角度解决好危机——这是一种纯粹唯物理念。

可从人性的角度,我们活着,不就是为了对得住自己的内心信仰吗?当组织群体的价值观迷失于原本一眼就看得出来的普世价值时,当人性与理性只能二选一 时,领导者是否更应该选择勇气?是否更应该坚定行善?­——这是一种纯粹唯心理念。

德鲁克没有给我们答案,但我想他心目中所思考的,至少不只詹文明先生在序中所说的。­因为纯理性无法解释书中那位以智慧著称的心理学专家伯克威兹最 终也选择信仰上帝、前途无限的主教秘书马丁尼最终选择回归一线做一个普通神父这样的情节,而这两个情节,都出现在波澜起伏故事的最后环节。

 

我想,晚年的德鲁克在这个小说里试图告诉我们:200年来信奉科学、信奉客观唯物的时代,并未解决人类寻求内心安宁、企图行善的需求。作为一个以前 瞻洞察力著称的大师,我相信他洞察到了一丝西方管理学登峰造极背后的隐患。

我们需要科学来武装头脑,我们更需要信仰来净化心灵

行善的诱惑(德鲁克小说首度来到中国,融合人性与管理

作者:(美)德鲁克 著,吴程远 译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9-10-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刘向华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