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占27.6%的GDP且雇用率17%的总劳动力。尽管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工厂劳动力仅从事简单的家庭代工。印度的小型工业产品在世界排名第16名,而他们的小型工业排放的二氧化碳量约占全球排放量的5%。
经济改革带来外国的竞争,某些公家企业因此而转向民营,开放转为公共部门带来民生消耗品的大量生产.开放后,那些经常搞垄断式经营的私人家族企业需要良好的政治挂勾才能与外国企业及廉价的中国商品竞争。自那以来的变化包含压缩成本,改进管理,专注于开发新产品并依赖低廉劳工与科技。
纺织业是仅次于农业的第二大劳动力来源,印度的输出品中大约有26%来自于纺织品。Tirpur的袜子,针织毛衣,休闲服跟运动服早已普遍的被。接受Dharavi贫民窟的皮革制品已经享有一些盛名,而塔塔汽车公司的"纳米"试图成为世界上最便宜的车。
印度是世界第十五大的服务业国家,提供了全世界23%的雇员,此数值成长得很快,在1951~1980年间仅有4.5%,而在1991~2000年间却已成长到13%。也因此而造成了极高的GDP数值,从1950年的15%上涨到2007年的55%。
商业服务(资讯科技、资讯科技服务、商品外包)是2000年成长最快的项目,达到了总输出服务的三分之一,IT产业的成长,要归因于高技术高专业但极低的生产成本,及持有流利英语的工人, 作为供应方, 借由配合顾客以提升对于印度的服务产业的兴趣,或增加外包的机会。印度IT产业的全国GDP从2005~06年的4.8%到2008年,已成长至7%。到了2009年,印度有七家公司挤进了世界前15大外包公司的排名。2009年3月,全印度外包公司的总年收入高达600亿美元。专家预估,到了2020年时此金额将上看2兆250亿美元。
大多数印度人皆习惯于在传统市场,或被统称为kirana的各自独立的食品杂货店采购。因为政府不鼓励外资介入印度零售业,因此至2008年为止, 连锁生鲜超市仅占全印度商场的4%。而且外来商家必须遵守三十条以上的相关规定,比如招牌执照,反囤积条约等。而且不只有货物进出口税,连在国内流动都要缴税。
旅游业在印度不太好发展,仅有二位数字。有些医院渴望得到医疗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