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推荐一本书评——读沃尔夫的《卡珊德拉》

书评人:周智峰 2007-07-18 14:45 赞[0] 收藏

翻开欧洲文学史,可以发现很多经典作品都取材于圣经或希腊神话传说,如荷马史诗、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的戏剧、罗马维吉尔的史诗《伊尼德》等等。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在绘画上取材于圣经的比比皆是。十七世纪法国古典主义者拉辛更是取材古希腊神话传说的能手,十七世纪英国的弥尔登则擅长取材圣经……但我们看到,所有取材圣经和希腊神话的经典作品都是“古为今用”的,都是取材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和为了反映当时的现实而用的。取材圣经和希腊神话之风在欧洲文学史、绘画史上几乎从来就没有中断过。20世纪60-70年代的东德曾形成了所谓“新古典主义”热,当时许多东德作家如P·哈克斯、H·米勒、C·沃尔夫等都取材希腊神话传说,但没有一个东德作家在取材时不对原材料进行改编、加工和改造的。一般来说,取材圣经还易为欧洲广大读者接受,但取材希腊神话对欧洲读者就有一点难度,因此这类作品在欧洲也属阳春白雪,是为高层次读者而写的。

克里斯塔·沃尔夫的《卡珊德拉》就是这样一部作品。它发表于1983年,不少评论家认为这部作品(篇幅仅十万多字)是这位当今名噪全球的前东德女作家至今为止最好的作品。

这部小说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中的特洛伊战争(荷马史诗也取材于此)。在特洛伊战争中,双方经过十年苦战,希腊人最后以木马计攻克特洛伊。特洛伊国王之女卡珊德拉(她的职业是神托所的预言家)为希腊人所俘,并沦为希腊联军司令阿伽门农的女奴和小妾(这在古代战争中是常有的事)。在押解卡珊德拉从特洛伊去希腊的路途上及希腊迈锡尼的城堡下,卡珊德拉回忆了她的少女时代、她在特洛伊战争发生之前的经历及特洛伊战争的重要场面,述及了战争的真正起因和后果。因此全书便是卡珊德拉临死前的内心独白。这些独白不是仅仅由回忆构成,卡珊德拉还在不断地反思自己在特洛伊战争爆发前后的态度,从而说出了许多很富有哲理的警世名言。也正因此,这部篇幅不大的小说并非简单地重复一下荷马史诗第一部《伊利亚特》(即《伊利昂记》)的一些情节而已。

这部小说是作者上世纪80年代任西德法兰克福大学文学讲座教授时讲演的第五部分。前四部分分别叙述作者1980年的希腊之行、《卡珊德拉》的成书经过、创作过程和创作动机及作者创造卡珊德拉这一形象的依据。这四篇讲演,作者利用了80年代两个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的具体材料,说明世界正在受战争的威胁,因此这前四篇讲的是现实,是政论,这第五部分才进入了神话和历史。德国作家喜欢在作品中议论,但这部书却不是夹叙夹议,而是“议”完了再“叙”。通过这四篇演讲,作者明确地表明她的创作动机及用意所在:让世人警惕战争危险的严重存在,战争的发动者无不使用他们堂而皇之的理由来动员本国百姓去打仗。

作者为了突出这个主题,对这段希腊神话传说作了一点创造性的选择和加工,这就使全书有了一点不平常的意义。

我们一般所知,特洛伊战争起因是特洛伊王子帕里斯前往希腊,在希腊城邦国家斯巴达受到斯巴达国王的欢迎。帕里斯在宫中见到斯巴达国王之妻美女海伦后,两人立即情投意合,相互一见钟情了,于是帕里斯把海伦从斯巴达王宫夺走,并把她带回了特洛伊。接着希腊组织了联军征讨特洛伊,誓要夺回斯巴达王后海伦。在沃尔夫的小说中情节是这样的:特洛伊的帕里斯夺走了海伦后,先坐船到了埃及。在那里,海伦的真身却被埃及的国王所夺走,帕里斯只得到一个海伦的“幻影”回到了特洛伊(在希腊神话传说中有关海伦的下落是有此一说的,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第三幕的海伦悲剧中也提到了此说)。可是帕里斯回到特洛伊后,到处宣扬已夺得了斯巴达的王后,这样特洛伊国王之姐多年前为希腊人所掳走的耻辱也因此而得到了洗雪(你们希腊人过去曾夺走了我们国王之姐,今天我们把希腊城邦国家的王后抢到了特洛伊。)特洛伊全国却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都以为海伦的真身已经在特洛伊了,国家的仇已经报了。卡珊德拉也不敢说出真情,她作为王室的成员,必须与王室站在一起(都同属一个利益集团)。她说:“我爱父亲,我没有大声喊出这个国家秘密。”特洛伊的国王还努力“使军队保持对那个幻影的信念”。抢回海伦的特洛伊战争还是打起来了。希腊人说得很清楚,要夺回海伦,虽然他们也知道,海伦的真身不在特洛伊。特洛伊国王一针见血地道出了对方发动战争的经济目的和真正原因:“他们要我们的黄金,要自由出入达达尼尔海峡。”就这样,这个“幻影”成了双方战争的借口,真正的战争目的却被掩盖了,掠夺性的战争都有了堂而皇之的借口了。这个瘦弱的德国女作家(她今年已经78岁)用“幻影”警醒世人:你们不要为“幻影”所骗!而这层含义立即让人联想到伏契克的那句名言:“人们,我是爱你们的,你们可要警惕啊!”

根据希腊神话传说,卡珊德拉是个预言家,但她只能预言灾难,而且她的灾难预言又偏偏无人肯信。卡珊德拉早就预言特洛伊战争将给特洛伊带来毁灭。当她忍不住要把真话讲出来时,她却被自己的父王当作疯子被关押了起来,统治势力集团还一致认定她在为敌人讲话!作者在这里忧心忡忡地把自己比喻成了卡珊德拉:像卡珊德拉一样,她对世界的警告也不会起作用,也不会有人肯信。卡珊德拉在回忆中不时插入了她的反思:“我是有道理的,然而我孤苦伶仃”、“一件事说得久了,人们最终也就信了”、“在某种意义上,我是麻木的”。卡珊德拉的反思所围绕的中心是:她在死前最终明白她如何为她的“自己人”所利用,成为工具,从而失去了自主性。
卡珊德拉在死亡之前终于找回了自我。这也是这部小说另一深层次的含义:人是应该有他意识上的独立自主性的。

 
作者:余匡复 来源:文汇报

卡珊德拉

作者:(德)沃尔夫 著,包智星,孙坤荣 译

出版社: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6-12-01

谁在关注这篇书评
  • 个人名片 徐政龙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