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自己是一种美丽
由著名女性文化研究专家、厦门大学中文系教授、作家林丹娅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缘丛书》引起读者和业界人士瞩目。她在天津举办的第十五届全国书市上所作的《中国文化与女性形象》的专题演讲也产生了热烈反响。 据丛书策划人、厦大出版社总编陈福郎介绍,《女缘丛书》是一套图文并茂、时尚精美、品位上乘的女性文化欣赏图书。丛书共分五册:《悦读京城女》《悦读海派女》《悦读江南女》《悦读潇湘女》《悦读台北女》。作者均为当地新锐作家,而且对当地的地域文化也有深入的研究,尤其对女性生命形态、生存状态、生活姿态有独特的感悟,他们以各具特色的书写方式,表现了各自地域女性的特质。
在向记者介绍策划意图时,陈福郎说,《女缘丛书》并不在男人与女人的关系上绕线球,初衷很简单。对女人来说,这五个地域女子的生活就是她们身边的镜子,镜子让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镜子外头的女人恋着镜子里头的女人,因为自恋,才让自己变得更美;因为美,女人才会自恋。女人需要一面镜子,好时时刻刻地提醒自己,不至于让自己变得伧俗(《悦读江南女》语)。对男人而言可以套用《悦读京城女》序言里所说的“这书定会勾起女读者的共鸣,但如果哪位男士正想了解现在的女人,特别是正在谋划娶一房北京太太,并想永远不离婚,那一定要做这本书的男读者。这会让你少走许多凶险的弯路。”
当下,女性的呐喊往往是一种无奈。陈福郎期盼它是女性自我发现的读物,发现自我美的图书。美丽,不仅仅是可视的,也是可感的。而林丹娅作为著名女性文化研究专家,她对女性的感觉,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呐喊。因此在决定策划这套表现地域女性特质的图书时,他首先想到林教授是最适合的主编人选。
林丹娅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披露了创作的初衷和心情。
采访者:谢迪南(本报记者)
受访者:林丹娅
记者:你为什么会答应主编这套丛书呢?
林丹娅:我对女性的关注,注定我写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是关于女性,写下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关于女性,现在,主编的这第一套丛书还是关于女性。我愿意更感性地把这种关系表达为这是我与女性血肉相连的一份缘。
记者:我看完了这套书,它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来看女性的?
林丹娅: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中国,地员辽阔的中国,文化多样性的中国,必然产生极具内涵又各具奇妙的中国女性。正是她们,一方面构成了中国地域人文文化中最具表现力与震撼力的有机部分;但另一方面,她们又总是笼罩在男权传统的文化视角下成为一个聊供观赏的“空洞能指”。因此,本套丛书的创意,意在通过对女性相知甚切的有缘人,能够拨开历史的云雾,岁月的尘埃,性别的偏见,地域的隔膜,把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有血有肉、风骨绰约的各地女性,尽可能多角度、多层面地呈现出来。
记者:最初你认为这套丛书应有什么特色?
林丹娅:这套丛书所要突显的第一个特点是地域文化及其女性所特有的生命形态、生存状态、生活姿态之间的特殊联系;第二个特点则是作者灵心慧眼所构成的独特视角对这种联系的观照、感受与解读。力求历史与现实兼具,中心与边缘兼顾,上下纵横,点面结合,从名门闺秀到小家碧玉,从乡野巧妇到坊间才女,从巾帼英烈到贤妻良母,从时尚白领到另类小资……或个体或群类,或日常或传奇,都有最贴近地域风味、最切合生命本真、最具个性风采的崭露。
记者:您这套丛书写的是北京、上海、江南、湖南、台北五个地域的女子。为什么会选这五个地方?有什么特别的意图吗?
林丹娅:我觉得这五个地方的人,地域性格的特色很明显,譬如江南女人很内秀、湖南女人很火辣、上海女人很时尚等等,所以我们暂时选了这五个地方,可能以后我们会做全国各地的女性。
记者:这五个作者在内容和写作风格上的表现各有什么不同?
林丹娅:写北京女子的李青菜,是典型的soho一族,但还像上辈年轻人那样喜欢文学,常在网上操练。也许是文学让她不仅少年老辣,见多识广还满腹典故,既入得书香戏味又出得街市俚语,诙谐、幽默、爽利。读她所书,惊讶怎么老北京的风味,竟然活生生地会让这么一个浑身后现代气息的小女子得了真传,还让她传得卡蹦卡蹦脆,一丁点儿顿都不打。
写上海女子的孙佳妮,是文章出少年,早早就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一连拿下两个一等奖,被保送到厦门大学读文学,现在又去瑞士学管理。这是个从石库门里走出来的地道上海女孩,聪颖、灵慧,有着从大上海根子里浸染出来的梦幻与现实,眼光与品味,写起上海滩上的女性一族来,当然就是在写自己,纵然不能烛照全体,入木三分,却也是深得其中三昧的,有着旁人无法抵及的精彩。
写湖南女子的肖欣,是长沙颇有名气的才女记者,这块盛产辣子的土地,造就的似乎就是大起大落,大喜大悲,大红大绿的情绪色彩与文化格调。她的心上笔下,似乎饱沾的也是这块大地的精气与豪气,刚性与柔情,韧性与认真劲,在她的挥洒点泼之间,或慷慨悲歌,或缠绵徘侧,把个潇湘女子的古往今来,写到酣畅淋漓。
写江南女子的小雨,是个诗人,这是西湖边太多历史诗意的沉积,是她的天生。她几乎不能不走进这由几千年的江南雨编织而成的诗廊里,每一串水晶般的雨丝,每一滴玲珑剔透的雨珠,都是她笔下江南女子的精魂、命脉与形象,所以,她也几乎是不能不把江南女子写成现在这本书的样子:清逸、灵性,既创造着,也感动着。
写台北女子的徐学,是台湾文学的老朋友,据说他对台北女子的了解程度比她们自己更清楚——还有什么比了解自己更不清楚的呢?徐学学有专攻,自然下笔有神。所有的睿智与精辟,都是为了我们可以更真切地隔海遥望在水一方的她们……
记者:再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套书版式上的特色。
林丹娅:这套书原就要做成图文并茂的特色书。先着手文字稿。幸运的是,我们抓到了很有灵气很有才气的作者。她们不仅写出了自己的个性,而且还特别写出了各个地方不同的风味来。文字本身就十分精彩。然后是图片部分。负责美编的张文化老师,决定把文字融进图片中,成为图片的有机构成部份。美编们根据文字所提供的内容与特色,给每一页都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页面。她们的理想是,不管你在何时何地,只要你翻开任何一页,你都能读到最精彩的文字,欣赏到与文字相得益彰的美术。
总之,要造成与传统意义上完全不同的阅读,在视角上带来冲击力与震撼,或者说惊奇感与美感。为了达到这个效果,最后不惜工本,全用了彩印。有一个读者看了以后,像是专门为这套书做广告似地说:不要说去读,就是放着也是份收藏啊。
记者:女性出版物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林丹娅:从女性文学这个专题来看,市场上的女性出版物鱼龙混杂。从作者的角度来看,有相当一部分具有女性自我意识与女性话语自觉的作家在产生。她们正在逐渐摆脱一种自古以来以男性视角为中心的书写习惯与模式,发出自己的声音,写出自己的感受。
但事实求是地说,如果这个社会还是以男性为中心,那就还会存在模仿男性的女性,存在事事以男性为标准的习惯性心理与势力,这类女性作者不在少数。
从出版市场上来看,也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具有社会良知与文化自觉的出版商,出于对传播新事物的热爱而关注女性文学的变化;一种是出于经济利益的驱动,仍然把女性定位在男性欲望化对象进行出版活动,迎合的是性别歧视传统形成的低级趣味。多年来,女作家因封面图案、书名、广告词被偷梁换柱成具有“性”招揽色彩与意味的东西而状告书商的事,即是此症。不过,相信随着大众性别意识的拥有与增强,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这种靠“性”来吸引人的出版物一定会逐渐被市场厌之、唾之、淘汰之。
记者:您能对这套书的评价是什么,达到当初的理想状态了吗?
林丹娅:这套书的文章很精彩,很有个性,很有内涵。图片很精美,很有个性,很有美感。二者的结合,应该说还是超出我当初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