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马克思
绝大多数的智者的创造或幻想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便永久地消失了。这段时间可能只是一餐饭的工夫,最长不超过一代人的时间。但另一些作品却不是这样......这就是我们称之为伟大的东西、把伟大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并没有什么不好的地方。按这个意思说,伟大这个词无疑适用于马克思的学说......即使对于马克思学说的全面否定,也不能对这一理论体系造成致命一击,而只能说明这一体系的力量。
作为先知的马克思。从成为近乎宗教信仰的这一点来看,这解释了马克思主义的成就。现在,在亿万人心中,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是地球上人类的天堂”的预言,意味着一线光明和生命的新的意义。但是,成千上万的人不能理解和正确评价马克思预言的真正意义。这一点不奇怪,这是所有预言的命运。
关于“社会主义的目标不可避免地要实现”,马克思也被深度地误解了。熊彼特说道:“他(马克思)没有为社会主义的美妙理想流出充满感情的眼泪,这是他自称优越于乌托邦社会主义者的地方之一。他也没有把工人夸耀为每日刻苦工作的英雄,像资产阶级在为自己的利润而焦虑时所做的那样。他完全不受任何倾向的摆布,不像某些追随者那样刻意地奉承工人。他很了解什么是群众,他所期望达到的社会目标,不是工人所能完全理解的......马克思称,自己只不过是在阐明社会发展史的逻辑罢了。”
作为社会学家的马克思。马克思的不少追随者,最反对的事情就是“肢解”马克思的著作,他们认为不能一篇一篇的讨论——“这种做法显示了资产阶级在把握整体内容方面的无能,因为每一部分是互相补充、互相解释的”。而熊彼特认为,“我不否认整体视角的存在,但也不否认,马克思著作中有许多相似的整体,每一部分也有其自身的独立性。”
先用这种方式分析马克思的哲学。马克思有着以德国方式训练出来的充满思辨的头脑。他曾是一位新黑格尔学派哲学家。但他从未将实证科学引入形而上学的歧途。
与同时代多数的哲学家及社会学家不同,马克思兼而有之。——他的主张不是源于哲学想象,而是建立在社会事实的基础之上。他可以从杂乱无章的表象,一眼就洞察到其中深刻的历史逻辑。——这不只是一种热情,也不只是一种分析的冲动,而是兼而有之。对社会逻辑进行阐述的结果,所谓“经济史观”,无疑是马克思对当今社会学最伟大的贡献之一。熊彼特认为,“与此相比,这个理论源于何处,在多大程度上归功于前人,德国的或者是法国的,此时都显得不太重要了。”
经济史观并不意味着人类的行为自觉或不自觉地、全部地或主要地为经济动机所驱使。相反地,对非经济因素的作用和机制的解释,以及个人心理对社会的影响,都是这一理论的基本内容。(马克斯.韦伯的资料和论点和马克思在这个问题的观点相符。)
经济史观(通常也称“唯物史观”)可以归纳为两个基本命题:(一)生产方式或生产条件是社会结构的基本的决定因素,并由它产生了人们的处世态度、行为和文明的方式。马克思有段名言表达了这一思想:“手工作坊”产生封建制度,蒸汽机工厂产生资本主义。(二)另一方面,生产方式有其自发的发展逻辑。也就是说,生产方式根据自身的内在需要而变化,而且按自已的方式,产生出它们以后的形式。新技术的出现,创造了新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地位、新的群体和观念,它们的互相作用和发展,又产生出它们自身的结构。生产方式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首先是推动经济变化,其结果也推动了社会的其它变化。
目前,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反对,大多数都完全失败了。例如那些用伦理的因素、宗教的因素来反对的观点,或者是伯恩斯坦提出的简单的说法:人是有头脑的,因此会自己选择如何行动。这些反对的观点,都失败了。
作为经济学家的马克思。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