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全球性金融危机发生以来,世界各国对流行有年的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以及超前消费的虚拟资本主义经济形态,批评之声甚多,而对在自由放任信条下失去监管的金融体制,抨击尤为激烈。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近日在波兰克雷尼察举行的经济论坛上说:美国金融界对于推动经济繁荣“几乎毫无用处”。当然,危机不可能改变所有人的信仰,对放松金融管制和促进经济自由的辩护仍然时有所闻。手头上的几本书,就颇能反映这种意见对立。
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教授陈志武、英国牛津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最近分别出版了《金融的逻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9年8月版)和《货币崛起——金融如何影响世界历史》(中信出版社2009年6月版)两书,旨趣都是为货币和金融正名。在他们的笔下,金融对历史和文明的影响基本是正面的——大而言之,货币和金融系统发达,是国家兴起的关键因子。近世以来先是英国、后是美国执世界之牛耳,就在于这两国的金融体系远比其他国家发育完整;小而论之,公民的个人自由也与信贷和债券等金融体系息息相关,以此人才能从传统的血缘纽带中解释出来,也才能摆脱来自外界和传统体制的诸多控制。
有趣的是,《金融的逻辑》和《货币崛起》两书对金融起源、发展和功用的描述,有着很高的重叠度,大概应归之于“英雄所见略同”吧。从陈志武和尼尔·弗格森的叙述中,不难产生一个鲜明印象,那就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世界的兴起,关键原因乃是金融体制充分发展。陈志武不懈宣称西方在近代以来领先非西方,不在于掠夺了美洲和“东印度”的白银,而在于制度创新,债券、股票、保险市场的建立健全,融资渠道的日益便捷畅通,为开展海外贸易和推进科技创新提供了“润滑剂”。尼尔·弗格森同样指出,金融乃有效配置生产资源、创造新价值的必不可少工具,现代福利国家的建设也深深依赖金融体制的发展完善。这两本书尤其合适中国读者来读,因为当代世界的那些复杂金融系统,中国只是在最近一二十年间才陆续引进,绝大多数国人对金融不是一无所知,就是深怀误解。
与陈志武和尼尔·弗格森对金融的乐观描述相比,市场上颇为畅销的《货币战争》和《货币战争Ⅱ》两书,表达的却是极为不同的看法。作者认定,目前的危机乃是少数金融权势意欲借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控制世界经济的一种结果;围绕货币和金融的控制与反控制,近世以来的世界一直存在着不见鲜血,却同样致命的另一类“战争”。而早在十多年前,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者、英国学者苏珊·斯特兰奇在《疯狂的金钱——当市场超过了政府的控制》一书中曾这样预言:“华尔街——或者普遍地说证券交易——是国际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一环。如果世界市场经济要出现问题的话,就将从那里开始。”更早在1986年,斯特兰奇就大胆预测,2000年千禧之日全球将爆发一场酷烈的金融危机。她描绘了这样一种场景:少数从金融投机中暴富的交易商和经纪人高举香槟大声欢庆,而大多数人则眼看着自己多年积攒的财富一夜之间付之东流。谁能想到,这一幕在1997年就已成真,亚洲金融危机使数百万人面临工作减少和失业威胁,而华尔街的少数投资银行家和基金管理者得到的分红数额之大令人无法想象。
一样是金融,有人看到的是希望,有人看到的是危险,这种争吵未来还将继续下去。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场百年一遇的衰退的确是经济学家希望能够在一生当中经历那么一次的事。在一定程度上……从才智上来说这很令人兴奋。”对于金融从业者或以研究金融为业的人来说,为金融业辩护还是驳难,这本身就是有趣的问题。而对不解专业详情的公众来说,在相信金融的重要作用的同时,又对金融权势的扩张保持一分警惕,也许是相对合理的态度选择。
注:本文引用北青报 作者为程亚文(国际问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