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作品总让人思考,什么是兄弟?兄弟是小时候合起来对抗别人的欺负,共同享受奶糖的香甜。兄弟是为了义气可以让出爱情。兄弟是富有了依然不会相忘。但兄弟也会背叛,在欲望面前。。。 余华,在用肆无忌惮的语言,描述着这个有些荒诞的世界。我们可以鄙视他,因为他触动了我们灵魂最深处的秘密;我们更应该赞美他,因为他让我们的感动更有力量。你也许觉得,余华的风格变了,他似乎在写小品,尤其是下部。那个我们在《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再细雨中呼喊》的余华,不见了。他的文笔似乎变得如此浮躁。不,不是他变了,是这个世界变了。刘镇,的确是“我们刘镇”。在刘镇上发生的一切,都不夸张,都是那么栩栩如生,让我们找到这个民族的一切记忆,有关浮躁,有关浮华,有关美元,有关女人,有关,兄弟。这是一部上部让人哭着笑,下部让人笑着哭的浮世绘。余华说,一个西方人经历三百年的记忆,在中国三十年就已足够。那么,我们是否已经经历了快220年的岁月变迁?
犹记得第一次读兄弟的时候是在高二.熬夜看完的.凌晨一两点的时候,毫无形象的趴在床上,一边看一边用毛巾擦眼泪.与其说兄弟,我更对他们的父亲感动.我觉得应该每个女生都会感动,是男人就应该象他一样.他是个英雄,是个好丈夫,是个好父亲.无论在外面受了多大的屈辱,他一声不吭的回到家,把身上擦干净,依旧笑语盈盈,让孩子们在苦难的社会有个可以依靠的地方.也欣赏他的"纯真",好不容易逃出来想去接从上海回来的妻子,临走前竟然和孩子们一起把砸的一塌糊涂的家收拾干净,他怕妻子回来看到失望,就象小孩子一样.这本看了不止一遍,每次看到他的遭遇,心就一抽一抽的痛,眼泪就止不住的流.这就是余华一贯的风格。善良可敬的人,在一段扭曲的历史中被夺去了生命和幸福。余华描写的人与人之间真挚纯真孩童般的情感总令人满怀怜惜;而文革这段历史却也总使人愤恨战栗。最近看了《南京南京》,想,即便是文革这样的过去已让我们觉得极度荒唐和愤慨,何况当代的日本人面对他们侵华史中毫无人道的行径。但任何一个有血性的人都该为被迫害者不平,投施暴者以谴责,而不是为了心理上的安慰去的掩盖和美化历史,日本人应该去了解这段历史。当然,这只是题外话。
读余华的书总有一种感觉,生活总有许多的不如意,总有一些难以言语的悲伤,而正是这些让我们突显出自己的个性。很喜欢“兄弟”这个词,很有血性的字眼,包含了太多东西。还是会想起书中的情节,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在那个动乱年代各自挣扎着生活。诙谐的笔调总是漏出辛酸来。或许,这就是余华,以及他所带给我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