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洋洋30万言的新版《读城记》中,作者突出特征地写了北京的城、上海的滩、广州的市、厦门的岛、成都的府、武汉的镇、深圳的特区,并由其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建筑文物等来探寻这七座城市的内涵与实质。
易中天条理清晰地将全国城市分为八种类型:“古都、名邑、圣地、边关、滨城、重镇、商埠、特区。”并来了个走马观花的匆匆掠影:比如北京 “大气醇和”,上海 “开阔雅致”,广州 “生猛鲜活”,厦门 “美丽温馨”,成都 “悠闲洒脱”,武汉 “豪爽硬朗”。寥寥几句就将几大特色城市的历史掌故现代风情展现于眼前,并且字字珠玑让人读来通体畅快。
引人入胜而又让人忍俊不禁的是关于北京人、上海人和深圳人的分析:上海人——“居家,总有一两件像样的家具;出门,总有一两套像样的衣服;吃饭,总有一两道像样的小菜。数量不多,但很精到。即便是家常小菜,也要精致一点;即便是路边小店,也得干净一点;即便是吃一碗阳春面,也要吃得文雅一点;即便是穿一件两用衫,也要穿得体面一点。”多么贴切又精准的评论!雅致又精明的上海人形象便跃然纸上。就是在上海生活了多年的人也不能不点头称道。而对北京人的评论更加活灵活现——“活得潇洒而又马虎。在先前,臭豆腐就贴饼子,再加一锅虾米皮熬白菜,就是好饭。如果那臭豆腐是王致和的,上面又滴了香油,就简直能招待姑奶奶。“坛墙根儿”和“槐树小院”都是“乐土”,“喊一嗓子”和丁一嗓子”都是“乐子”。即便是小酱萝卜就窝窝头,或者素炸酱面拌黄瓜丝儿,也能吃得有滋有味。”对深圳人也有独到的认识----“生活是多样的,也是多变的。曾经红火一时的卡拉OK歌厅和保龄球馆忽然门前冷落,茶餐厅、茶艺馆、网吧、布吧、陶吧之类则渐渐兴盛。吃什么、喝什么、玩什么开始变得不那么重要,在哪儿吃、在哪儿喝、在哪儿玩却慢慢讲究起来。深圳人生活越来越好,花样也就越来越多。新潮一族迷上了锐舞派对(Rave Party),在DJ(专业唱片师)播放的强劲电子音乐声中跳舞狂欢直至通宵达旦;一些最早闯深圳的“资深改革者”们却会在黄昏或深夜打开尘封的书箱,重温大学时的旧梦。没有什么共同的时髦,也不会有千篇一律。在这个无奇不有的城市里,人是形形色色的,人的活法也会是形形色色的。”这些生活细节都被他一个一直生活在象牙塔里的学者捕捉到了,不能不让人称奇。
《读城记》的文字花彩多姿,论证又鞭辟入理,堪称难得佳作。这自不必说了,难得的是他拥有一般人没有的历史感,能用历史的眼光将问题看得透彻,深入骨髓,而扒皮现骨层层分析更是他的拿手好戏,这本书从历史的影像到现代的风貌一页一页向我们展现了一幅穿越时空的立体城市风俗画卷,堪称文字版的“清明上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