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口才不好。不仅口才不好,胆子也不大。他26岁时,即以一手灵气飘逸的散文震惊文坛。然而,在中国公学以讲师身份首次上讲台时,慕名而来听课的人很多,沈从文胆怯了。他整整呆了10分钟,脑子一片空白,一句话也说不出来。而下边呢,是一群渴望知识的学子在满怀期待。这是一个多么有趣的场面!正式讲课了,原来准备好的课时内容,这位大作家三下五除二仅用10分钟就讲完了。沈从文那时的紧张模样,就是让人现在看了都着急。在失望的学生面前,沈从文之后做了检讨性的说明。他拿粉笔在黑板上写了这么一句话:今天是我第一次上课,人很多,我害怕了。大作家在学生面前检讨说“我害怕了”,历史上怕也没有第二人吧。这不是沈从文在故作勇敢,他本来就是这样一个人,是他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正是凭了这点实在,他时时处处地表露出真思想、真感情,口才不好不要紧,妨碍不了他成为学校里“最受欢迎的老师”。后来,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时,他发出“啊呀!真了不起啊!那么大的一个东西都能搞上天……嗯,嗯,说老实话,为这喜事,我都想入个党做个纪念”的感叹,也就不足为奇了。
沈从文飘摇坎坷一生,故乡生养了他的身体,培育了他的性情。他的这种基于人性之上的理念,使他始终做到了“有所为,有所不为”。他还从人性出发,说,“人生实在是一本大书,内容复杂,份量沉重,值得翻得个人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而且必须慢慢的翻”。 沈从文就是用他的“粗劲”、“蛮劲”、“野劲”、“土劲”,慢慢地翻完了他所能翻到的最后一页,给我们创造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同时,也在这个个性多样化、平面化的时代,给他的故乡抹上了特别“吸引人眼球”的光彩。
凤凰听涛山上有沈从文的墓地。墓碑上的题词是,“一个士兵要不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沈从文曾自称“我是一个乡下人”。这个“乡下人”坚守自己的实在,象士兵一样,于上世纪二十年代无畏地上路,走南闯北,奋斗一生,终于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返回了自己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