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环境依然低迷的“冬天”,面对着一个贫瘠的市场,在企业都深感生存艰难的时刻,我们靠什么来突破眼前的困境,以获得一种别开生面的境界呢?商业模式的创新便是一种选择。
中国企业面临的经济寒冬还没有过去。这次寒冬的到来,尽管有外在的因素,但不能否认,我们自身的一些行为也加速了寒冬的到来。比如说,中国企业的领导者对于商业模式普遍不够重视,他们对商业模式的理解还非常粗糙,对商业模式的内在构成、本身机理,以及商业模式带来的很多挑战都没有认识清楚,很多时候对商业模式的理解就是:抓住一个机会,低价买进,高价卖出,这就是商业模式。这样的理解过于简单粗糙,而在下一个30年里,中国企业如果仍然沿用这种粗糙的、原始本能的商业模式,就不会有国际竞争力。
3月14日,本刊举办的第三期商业思想沙龙“冬吴相对论”在北京举行。本次沙龙的主题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本刊执行主编吴伯凡、太美科技控股公司总裁梁冬,与来自金融产业的众多投资专家及一些企业界人士一起,就商业模式创新的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投资人眼中的商业模式
在本次沙龙上,来自中国中小企业协会的刘秉君提起过这样一位中小企业的老板。当有人向这位老板谈起商业模式时,这位老板说:“什么商业模式,我就是商业模式,我走了企业就无法运转,我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显然,这位老板对什么是商业模式存在着误解。这种成败与否全系于老板一人之身的状况,即便算是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不可持续的。
对投资专家来说,商业模式是他们判断一个企业是否具有投资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青云创投公司的投资总监朱岩说:“企业家到我们这儿来,我们总是要问能为顾客提供什么;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就是说,你这个企业组合在一起的内部行为是不是有逻辑,如果没有,就没有竞争力。”
在兰馨亚洲公司的投资总监杨瑞荣看来,商业模式要有一定的进入门槛才有价值。“你要赚钱,而且你要持续不断地赚钱,就必须有一个门槛。我们就要看你的门槛有多高。有的时候是政策的门槛,如移动运营商;有时是资源的门槛,比如煤矿企业;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如何让自己的企业做得比别人更好,就是说运营得更好,这也是门槛——你做得了,别人做不了。”杨瑞荣说。
而在汇中基石创业投资执行董事陶涛看来,看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除了它的盈利性和是否有门槛之外,还关注它的商业模式是否具有可复制性,是否能无限复制以及如何复制。是靠投资者的钱,还是靠自我滚动,还是靠企业的管理者来复制。这也是投资人非常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此可见,企业家和投资人,他们看待商业模式的眼光往往是不一样的。对于企业家来讲,一种模式能让自己的公司赚钱,那么它就是成立的。而对于投资人来说,仅有这些还不够。投资人还要从时空两个坐标来衡量你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说,投资人要求商业模式能让企业长久而不是短期内赚钱,而且,你的商业模式还要能在不同的区域复制。显然,投资人对商业模式的要求更为严苛。在他们看来,只有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才具备投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