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青红》顾名思义,与茶有关,作者想表达的是:在西方现代商业的发轫期,中华版图上也有过极其辉煌与鼎盛的商业文明。这是一个三百年前的晋商外贸传奇:康乾盛世期间的山西商帮,全凭自身之力,开辟出一条从江南产茶地,远至恰克图口岸的万里商道,将华茶出口的产、运、销,统掌于一手。仅此空间的跨度,估计就有很多东西可说。当代的商人,也能从中领悟到许多商业的智慧与艰难。肯定也是拍电视剧的好坯子。而这部小说还与铅山与辛弃疾有关.
绿树听鹈(夬鸟),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这首宋词《贺新郎》,是辛弃疾名作,题为“别茂嘉十二弟”。此词咏唱离恨,铺排了许多古典故事,语语有境界,章法又绝妙,悲婉而具气势。开篇就先说这首宋词,只是因为它最为太谷康家戴氏夫人所喜爱。
戴夫人,名静仪,为明末清初名士祁县戴廷栻的孙女,一向喜爱宋词。嫁入康家后,对辛词更情有独钟。翻检《稼轩长短句》,这首《贺新郎》,又最是眼热不能舍。
这是为何?
太谷康家自雍正年间起,做恰克图茶叶外销生意,已历五十多年。茶货由福建武夷采买,起运第一站即到江西铅山,入水路北上。铅山为辛弃疾晚年久居之地,今尚有稼轩村在。其夫康乃懋及其子康仝霖,每从江南采办茶货归来,总不免说些稼轩遗闻。戴夫人听得多了,对辛词自然更翻检不辍。而茶货穿越江南中原,出塞外大漠,经万里风霜,抵恰克图买卖城,易手俄商后,第一站即达贝加尔湖区。贝加尔湖,古称北海,为汉使苏武牧羊地,今虽成俄境,但在湖之南,尚存苏武庙。康家父子北上买卖城,常入俄境料理生意,多次借道拜谒其庙。“向河梁、回头万里”,即言李陵将军在此送苏武归汉情状。稼轩如此一首名篇,竟与自家生意有如此关联,从铅山绿树,一路铺排到北海苏武!其间芳菲琵琶,风霜雪月,壮烈艰辛,器局情怀,真是非茶家不能体味。你说戴夫人不能格外偏爱吗?
宋词如此豪章艳句,本是为燕乐歌曲所填写,可惜乐曲失传已久,只空存了许多诱人的曲牌名。
康家因外茶生意,虽然已成富室,但这致富是何等不易。从奇热的闽地到奇寒的北海,从江南泽国到塞外旱漠,中间万里茶道,万里艰辛。其夫其子,每年都要分头南下抵铅山,北上临北海,一步一步将这万里艰辛踏遍。即便没有那“用俭知耻”的祖训,任你奢靡,你能忍心吗?
在此感谢作者,把铅山茶马古道的历史还原出来,并把辛弃疾的词融汇了进去!
相关资料:
中国现代鼎鼎有名的翦伯赞老师,一直在寻访中国那条和丝绸之路齐名的茶路,其中转的核心就是铅山的河口,如今的福建茶商做得很有名,但还好,虽然我们自己不在乎,还没人敢提到茶路的时候把河口抹去。
铅山县河口镇位于江西省上饶市西南面,因地处闽、浙、赣三省水运交通枢纽线上,信江、铅山河两条河流经该镇,汇入鄱阳湖,连接长江、大海,沟通起辐射四方的水上交通枢纽。由于古代运输主要依靠水运,河口镇便利的自然水运条件,形成周边省、县的货物运输集散地,使铅山河口镇成为盛极一时的商品流通之地。早在明万历年间(公元1573-1619年),河口镇已是一派“技艺杂沓,盖期舟车四出,货镪所兴,铅山之重镇”的景象。明朝在此设立巡检司。明、清时期商业繁华景象颇为气派,“商贾云屯雨集,五方杂处”,“货聚八闽川广,语杂两浙淮扬”,在江南号称“八省码头”,成为江西四大名镇之一。河口镇是江西古代四大名镇之一,与景德镇、樟树镇、吴城镇齐名。明清时期,河口镇是销售本地的纸、茶、铜、铁等产品的重要市镇,同时也是赣、闽、浙、粤、鄂、豫、皖、湘等地的商品集散地,与当时的苏、杭、松江以及南洋、日本保持着密切的商业联系,所以有人将之与当时的九省通衢汉口相比,有"买不完的汉口,装不完的河口"之说。由于河口与外界的广泛的商业联系,全国各地的商贾云集此地,除了店铺商号之外,还有建大量的会馆。这些会馆反映了各地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可以说,河口是一座明清商业建筑的博物馆。
商业的繁荣昌盛,水运的发达,使这里吸引大量人流,休闲娱乐场所也昌盛而起,四方女子来临,形成河口古镇一大美景,古时便流传一句令商贾心动的话题:“铅山女子不用挑”。
河口镇古镇街巷。河口镇素有"九弄十三街"之称。临河古街道是过去的主要街道,从城东的古街入口处算起,经一堡头、二堡头到三堡头,全长约两千五百多米。街道平均宽度约六米,街面多以长条青、麻石或鹅卵石铺成。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街道约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基本上保留了古商业街的格局。铅山古街街道由东而西沿信江南岸建筑,旧分一堡.二堡.三堡,全长约2.5公里街道平均宽约6米,路面用长条青.麻石铺砌而成,布满车辙,街道两边尚存旧店铺450多家,多数保持了明.清建筑的特色:外围封火山墙,店面后延伸多进,屋上建晒楼门前砌台阶。
现今的河口镇古街,由东向西沿信江南岸建筑,全长2.5公里,街道平均宽度6米,路面用长条青、麻石铺设。旧时,石面上布满道道深深的车辙,由于路面改造,已经难寻古印迹。街道两边尚保存旧店铺,多数建筑保持明、清建筑的特色,说到河口,不能不提到建于清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的何氏家族百年老药号“金利合”药店,其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西方宗教建筑造型,是一座非常典型的中西合壁之作,其在当时规模很大,在各大城市都有分店,具史料记载每年赢利300000银元,目前街上还保存比较完好的阁楼(秀楼)有2座,游客步入其中,领略当年小姐的生活方式。
穿过古街,转入小道,沿小溪而行,溪水两边,还保存有“武威第”等古建筑,可惜许多古桥已拆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