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招录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实践证明,这一制度在为党政机关选拔了大批高素质人才的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对于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随着公务员考试的不断升温,报考的人越来越多。由于竞争激烈,每个考生都面临着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尤其是心理上的压力。在此,列出十个容易走入的心理误区,希望能对报考公务员的考生有所帮助。
1、目标不明,盲目报考
有调查表明,很多人对报考公务员并没有足够的认识和应有的心理准备,更多的人对公务员的理解还是停留在“薪水、年假和各种保险都有保障”以及“工作相对稳定、清闲”等这些表面的、狭隘的、片面的认识上。甚至有的大学生报考公务员,纯粹是凑热闹,认为“不考白不考”。还有的考生机械的用经济学的观点来理解:既然购买了辅导书或者参加了公务员考试辅导班,那么参加考试次数越多,成本就越低、越划算。听来让人不禁哑然,参加的目的是为了考试呢,还是为了考上呢?看不清本质,抓不住关键,如此随波逐流,难免有一天会后悔的。那些考上公务员,干了一段时间之后,觉得繁忙、枯燥和劳累而思想着“远走高飞”的人,就是这种认识的结果。据人事部统计,从1996年至2003年,全国共有32549人辞去公务员职位。当然,“不想干,可以走”,只不过这种“草率”行为,对个人来说,是失误的选择,而对于国家和社会来讲,则是损失和浪费。
2、“旁门左道”,自乱阵脚
有些考生,从一开始就错误的理解了考试的意义,他们不相信公平正义,而是相信自己的判断和关系。与考公务员念头同时产生的便是走后门、找熟人或着想借一些特殊的方法来达到目的。这与公开招考的主旨完全背道而驰。公开招录公务员,作为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一项成果,其目的和意义就在于以能力和素质来评判高低、选拔人才,而不是靠什么所谓的背景、辈份、关系之类的东西。即使在科举时代,不是还有腰斩俞鸿图之例吗,更何况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今天。因此,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任何旁门左道的东西都将是庸人自扰式的竹篮打水。很多考生的事例也证明了这一点,做了很多“不光明”的事情之后,反而是自乱阵脚、自寻烦恼。于事无补之后,有的还不能醒悟,反而自我安慰,是门子不硬、“工作”不到位。这种错误认识,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然其背后折射出来的却是“大道甚夷,而民好径”的世俗心理。
3、死记硬背,押题猜宝
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相比,有些人则显得有点“顽固不化”。他们认为考试就是考知识、考记忆力,因此,依然因循应试教育时期的“招数”,死记硬背,生搬硬套。这些人除了死记硬背知识点和考试题外,还错误的把希望寄托在猜题押题上。不求甚解的“移花接木”,结果是自己都稀里糊涂的“之乎者也”。因此到了考场上,看着那些似是而非的选项,只好“我猜,我猜,我猜猜猜”了。当然,押题猜宝也不是完全不中的,但这种概率又有多大呢?即使中了,又能有多大比例呢?更何况一个内容可以用多种不同形式表现出来,如果只知道月亮是圆的,那重复上演“猴子捞月”的戏剧,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4、诚惶诚恐,患得患失
“事不关已,关心则乱”,这是一种人之常情。但如果过于多虑,以至于诚惶诚恐、患得患失,那就应当好好调整了。有些考生就是这样,不是担心题做不完,就是担心评判有失误,一天到晚,疑神疑鬼。尤其对于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更是放心不下。甚至有些家长也是如此,结果弄得一家人都惶惶不安。这样有什么用呢?除了徒增思想包袱,于人于事又有何补呢?“功到自然成”,尽力去准备就行了,不要再多想什么,过犹不及。即使不成功,依然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无论是对下一次考试,还是对于做其它的事,都是有好处的,至少它增长了知识和阅历,提升了素质和能力。
5、自命不凡,自欺欺人
有些人自认为自己是老天的“尤物”,觉得自己各个方面都很了得,甚至幻想自己无所不能而自鸣得意。虽然没有参加过公务员考试,但根本不把它放在眼里,认为自己一考便中,无须费力。事实上,自命不凡的背后是无知,认不得自己是谁,也不知道天高地厚。只是主观的认为,如果我都考不上,那还有谁能考上呢?不知道这与自鸣得意的“掩耳盗铃”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当幻想在残酷的现实中破灭的时候,这些人还会有怎样的想法?
6、怀疑一切,批判一切
当网络上流言四起,当人们议论纷纷的时候,总会有一些没有根据的话让人迷惑猜疑。如果仅仅就此而断言,公务员考试不公平,尤其是面试不公正的话,未免太主观臆断了。之所以选择考试的形式,就是因为它具有公平公正的优越性,这是其它现行的选人方法所不能比拟的。要客观公正的来认识、分析和判断,而不要主观臆想,怀疑一切,批判一切。这对于考生自己也是不利的,如此只能增加无谓的心理负担,扰乱自己的节奏,反而不利于自己真实水平的发挥。如果盲目相信“考也白考”“早已内定”的传言,那就真的成了“流言蜚语”的牺牲品了,而这种“牺牲”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7、“南征北战”,徒劳无功
这是那种机械观念的延伸,对于这些人最应当反思的是,在这个过程中是否真的学到了东西、获得了能力的提高;或者说是反思一下,除了这种方法之外,还有没有更好的、更适合自己也更经济的“长进”方式。“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所以“长进”的根本是学习和思考。如果舍本逐末的把时间都花在“东征西讨”上,以求偶尔侥幸得过,实在是事倍功半、得不偿失。况且,这种“海考”也是要有很大经济成本的,对于一些考生来说,这是个不小的负担。撞大运是靠不住的,这和投机不可取是同样的道理。应该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考试的需要来拾遗补缺、学习思考,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系统,提升自己的能力和素质,这才是胜出的最根本的保证。
8、思想极端,“范进中举”
有些考生就认准了考公务员,说“非公务员不考”。这其实是一种不成熟的想法,一种偏激的思想。分析其根源还是没有正确的认识社会、认识自己、认识人生。当今的社会已不再是那个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的时代了,如果范进生在今天这个年代,我想他未必会再去选择“一条道跑到黑”的做法。所以,这些人首先应该做的是,睁大眼睛,看清自己、认识社会,广阔的天地中有很多的机会和道路,如果能发现更加适合自己的事业的话,就应当勇敢的去选择、去创业、去尝试、去冒险,毕竟一个人只有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才会真正实现其人生的价值。削足适履的故事告诉我们,适合的才是最好的,所以一定要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和事业。
9、今朝“入瓮”,一劳永逸
之所以用“入瓮”这个词,是因为实在想不出还有那个词更能准确的形容那些考公务员只是为了找一个有吃有喝、能安全等死的地方的考生了。年级轻轻,却这么消极,与“自踏死的”又有何二异?如果真的成了公务员,恐怕这些人会成为新的“懒官”、“馋官”和“闲官”;而且如此颓靡的思想,很可能会成为腐化、堕落的重大诱因和思想根源。纵观一个个衰败没落的王朝,那一个不是源于这种“消极无为”的颓废思想呢?一个政党如果都是由这种人组成的话,可以预见其离灭亡已经不远了。同样,如果一个国家为此种思想所占领的话,那它绝不是一个有未来的国家,一个民族如果都是这样的人的话,那这个民族也绝不会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现实中,这种思想已越来越没有了生存的空间,因为在公务员的“进、管、出”三个环节上,都有了制度设计。“竞争上岗”和“公开选拔”现在已经成为领导干部晋升职务的两种重要方式。所以“逢升必考”在一定意义上说已经在制度上进行了设计,尽管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而且“干不好,要淘汰”。人事部统计表明,从1996年至2003年,全国共有19374名不合格公务员被辞退。公务员辞职辞退制度自1995年广泛推行以来,已有5万余名自愿或不自愿地告别了机关的“金饭碗”。
10、官本思想,功利心态
2007年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单位招考公务员报名结果显示,有的职位达到了3000多人竞争一个名额的激烈程度。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官本位思想根深蒂固的现实。广州曾对18到35岁的青年进行调查,结果有46%的人希望进机关。除了对公共权力的向往外,对功利比如地位、物质利益的诉求也是很多考生报考公务员的心理动机之一。我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告诉我们,经济越不发达,官本位思想就越盛行;而盛行的官本位思想,反过来则是对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抑制,并最终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官本位思想的广泛存在,既有历史的渊源,又有现实的因素。但无论缘起于哪里,都不是值得称道的。公务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为人民服务的。温家宝总理在今年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结束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说:“(公务员)必须懂得一个真理,这就是政府的一切权力都是人民赋予的,一切属于人民,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一切归功于人民。必须秉持一种精神,这就是公仆精神。政府工作人员除了当好人民的公仆以外,没有任何权力。必须要坚定一个信念,只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追求真理,只要改革开放,只要坚持和平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我们就一定能够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