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开历史的长镜头,2008年注定会是一个经常被回忆起的年份,除了汶川大地震、盛大的北京奥运会,还有世界经济的风云迭变。
这一年,美国次贷危机犹未了;国际粮食价格、资源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暴涨;美元坚持自我贬值而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一再走强,破7以后升值态势不改;十年之前就提出的“东亚金融应急基金”终有突破,中日韩三方出资800亿美元的背后让世人重燃当年“亚洲元”的憧憬;中国经济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国际热钱游资的冲击、美国大选之年政治秀带来的保守主义回归都令我们深知中国经济的未来不会是一马平川。
中国正在面对工业化过程以来最为凶险的全球化挑战。一方面,中国经济必须强化在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所获得的“世界工厂”的局部优势,以保持中国庞大经济体的高速增长和稳定就业;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又必须主动转型和升级,以避免能源、资源的巨大消耗与浪费,逐步争取世界经济分工体系中更为有利的地位,避免一直当“苦力”,因为,传统的“低成本优势模式”已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背景下,近日,由北京出版社推出的《生死转型——金融巨变下的生存与发展之道》引发热议。
本书采用案例式讲解的方式,以史为鉴,回顾了20年来与中国息息相关的国际金融领域重大历史事件,剖析了当年日元持续升值造成的“失去的十年”和货币剧烈贬值造成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同时,本书揭示了“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动荡,洞察到当前金融巨变的本质以及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从而迅速采取应对措施,改变当前众多企业家和地方政府官员“温水煮青蛙”的危险境地。同时,试图帮助中国大量亟待求生和转型的企业拨云见雾,把握中国企业在未来大格局中的价值和战略方向,推动中国企业在金融变局下规避金融风险,积极找寻创新、联合的战略空间。
本书第一次在国内将宏观经济、中观产业、微观企业三者相结合,深入阐述了金融巨变对三者的影响,以及交织在三者之间内在的金融逻辑关系。从这个角度来讲,该书似乎不仅仅只是针对金融变化的一本书,更像是通过金融来分析中国当前的经济现状,并通过金融告诉读者,地方政府未来该如何发展更有特色的区域产业经济,企业该如何在困境中突出重围、实现繁荣。透过金融看产业,应该说是《生死转型》的亮点之一。不仅如此,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中国对大众金融普及的空白。
在一个创新主导一切的时代里,企业的未来如何走向,值得我们关注。主动适应环境、迎接挑战,无论对企业还是个人,都是胜出的上策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