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从小,紫砂壶一直是笔者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一部分,它们在清洗、整理过程中的变化,泡茶的香韵,笔者都是历历在目、亲身体会的,但是少年时期,笔者的志趣是古典音乐,未曾有目的、有系统地深究过紫砂壶所蕴藏的内涵及意义。直到1998年春,机缘巧合地在西湖畔浙江省博物馆听取了一场关于陈鸣远陶艺研究的研讨会,从这场研讨会中,笔者开始明白,原来自己所熟悉的紫砂壶其实有很多值得研究之处;虽然彼时笔者只是一所知有限的懵懂少年,却对于紫砂的时代风格没有被充分重视深有所感,因为这恰恰是笔者对宜兴紫砂很熟悉的一个部分。这是触动笔者决心投身研究宜兴紫砂这个领域的开始。
在进入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期间,笔者有幸师从刘毅先生,先生的治学态度严谨而且实事求是,尤其注重文献与实物结合的研究方式使我深受启发,对紫砂的研究亦有了新的见解。笔者的硕士论文《宜兴紫砂分期研究》及本书的文字部分亦有赖刘老师的热心见教,在此深表言谢。另外,也感谢天津文史馆崔锦先生为本书铭款的辨识指认,出力甚多。
本书的编排方式是紫砂图册的一个新的尝试,是以胎土、造型、工艺三个部分为经,以时代为纬,辑录由古到今的作品。如此编排的原因在于,怎样品评一件紫砂壶的土好不好?制作工艺好不好?这是广大的紫砂爱好者最想知道也最为迷惘的问题,但是过去已出版的紫砂图录甚少以胎土、制作工艺等各方面鉴赏点来编排,因此,本书的宗旨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鉴识紫砂的各方面:胎土、造型(包含成型工艺)、装饰技法,告诉大家紫砂到底该怎么评赏,并且,经由图版的对比也可以清楚呈现时代的特征以及不同作者个人的风格的特色,在以上几个大方面下,另根据具体情况再细分一些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