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邓猛,男,1969年生,湖北大悟人。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1991),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1997)、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哲学博士(2003)。现任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特殊教育研究室主任。武汉市2008年度五四青年标兵。SSCI索引期刊Asia pacmc Education Review特约审稿专家。美国印第安纳大学1997年-1998年年度访问学者。乔治亚南方大学2006年-2007年年度富布赖特访问研究学者。出版多部学术专著,在美国、英国等国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5篇,其中8篇被SSCI收录,在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内容简介
特殊教育和人的基本权利的尊重与保护有紧密关系。基于教育公平与社会公正的理想,使残疾人重返主流社会、共享人类文明成果,是残疾人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西方兴起的融合教育思想基于西方多元、机会均等的社会基础与自由主义的思想传统,倡导“零拒绝”的哲学,呼吁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重新组台、融为一体,使普通学校成为所有儿童都能成功学习的地方,成为能够满足社区内所有儿童多样、独特的学习需要的教育机构。融合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想不仅彻底改变了特殊教育观念与发展模式,而且赋予普通教育以崭新的内容,对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方向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研究立足我国社会文化具体特点以及残疾人教育的现状,就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开展的随班就读模式与西方融合教育思想进行全面、综合的比较,并对我国随班就读政策执行的模式进行探讨,为我国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随班就读政策、提高随班就读效率提供参考。研究发现,在过去二十多年的随班就读发展历程中,我国特殊教育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在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观念等宏观变革的历史背景下所取得的。在成就与进步中间也夹杂着冲突、艰难抉择以及对前景的迷茫。一方面,中国借鉴西方融合教育的思想,开展随班就读;另一方面,随班就读有着强烈的中国特色,与西方融合教育有着不同的理念与社会文化土壤。一方面,中国一直努力建立所有适龄儿童平等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大众教育体系;另一方面,中国仍然集中有限的资源于少数精英学生,重视升学率与竞争。从全球范围来看,各国在追求教育的最大效益与教育公平、公正理念之间总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传统的、以应试教育为特点的精英主义教育模式与以素质教育为特点的大众教育方向之间还存在着较多的冲突。因此,我们经常看到各种新的改革政策与法律法规不断颁布与实施,也经常看到整个教育体系在新的改革进行一段时间后又回到旧的模式与传统中。中国特殊教育领域近年发生的变化是在中国社会不断变革、传统的儒家思想重新受到人们重视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随班就读的发展也是在资源相对缺乏、城乡差异巨大、社会处于转型期间公平理念还没有被广泛认同的背景之下进行的。随班就读正是在社会改革条件下吸取国外经验、解决国内实际问题的一个好的案例。随班就读模式会继续在中国特殊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真正成为实现残疾儿童少年平等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