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简介
萧灼基,男,汉族,现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经济委员会主任,北京市海淀区政协副主席,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特邀顾问、中国市场经济研究学会理事、北京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国城市金融学会常务理事、《经济界》杂志社理事会名誉理事长、中国人民外交协会理事、中国名人协会副主席、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理事、中国国有资产学会理事,《经济学家》杂志副主编,兼任中山大学、国防大学、对外经贸大学等10多所大学的名誉教授或客座教授,《中国改革》、《管理世界》等数十家报刊的学术委员或顾问,北京市、武汉市、成都市、吉林省、云南省等政府顾问,还担任香港《南华早报》、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多家报刊的特约撰稿人和专栏作家等。
1933年12月生于广东省汕头市,1953年9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政治经济学专业,因品学兼优于三年级就被推荐读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师从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宋涛教授。1959年7月研究生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大学经济系任助教,1979年6月晋升为讲师,1980年12月晋升为副教授,1985年9月晋升为教授。1986年7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津贴。
内容简介
相对于其他作者撰写的《马克思传》,在本书中,作者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因此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本书注重把马克思的革命活动和理论创造结合起来。这就突出了“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的形象,革命的理论来自革命的实践。
2.本书注意从重要理论著作的内容和写作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马克思的思想发展,特别注意对过去研究和介绍较少的一些著作进行较详细的分析、介绍。
3.本书对马克思传记本身进行了一些新的探讨。
4.本书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理论创作,尤其是对《资本论》作了全面细致的介绍。
5.从宏观上来看,本书对《资本论》创作史的分期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关于《资本论》创作史分期,国内外学者存在不同看法。作者根据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成熟程度和《资本论》整个科学体系的完善程度,把《资本论》创作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3-1849年)是创作《资本论》的准备阶段,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形成。这个阶段,马克思奠定了《资本论》的方法论基础,并且已经知道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如何产生的。第二阶段(1850-1865年)。写作《资本论》手稿。马克思经济学说基本建立。这个阶段,马克思写了《资本论》的三部完整的手稿,研究了《资本论》理论部分和学说史部分的所有重要问题,建立了《资本论》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三阶段(1866-1883年)。《资本论》第一卷出版,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广泛传播。
6.在结构方面,本书基本上按照马克思一生的革命历程安排章节,但又不完全拘泥于时间顺序,而是把一些内容相关的事件和活动适当集中。这就使有关问题的联系较紧密,重点突出,阐述较充分。另外,本书在马克思传记的结构中做出了若干新的尝试。
7.另外,本书在参考材料的使用上,运用了很多新的研究资料,如马克思在1844年左右写了很多哲学手稿,通过对这些手稿的分析,我们就能够更好地把握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形成。同时,对《马克思恩格斯通讯录》的发掘利用,对于完善本书也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