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翻开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古代仁人志士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关爱生命和保护环境的观点、诗句、事迹比比皆是。成汤“网开三面”、孔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周敦颐“窗前草不除”等事迹传诵千古。杜甫的“谁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苏东坡的“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的诗句感人至深。重温这样的故事,重吟这样的诗词,对人的心灵是一种净化。管仲主张“山林梁泽以时禁发”;庄子主张“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自然无为;孟子倡导“仁民爱物”,君子“远庖厨”,对动物要有同情心。汉代连小孩都懂得“雉方将雏”,不能捕捉。特别是唐、宋时期,学者们已经深入地揭示了自然资源的有限性与人欲的无限性之间的尖锐矛盾,论述了对毒蝎“杀之则伤仁,舍之则害义”的道德二难选择问题、保护动植物与解决老百姓的生计之间的矛盾问题,并深刻认识了乱砍滥伐森林、围湖造田、过度屯田垦荒的危害性。所有这些优秀的思想成果及环保经验至今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面对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我们亟待总结、继承和弘扬古代的环境保护精神,亟待建构一种有中华民族风格的环境文化。环境问题首先是社会问题、文化问题。人们的思想意识、生产和生活方式不发生重大变化,社会价值观念、经济增长方式及社会环境政策不发生革命性变革,要解决环境危机几乎是不可能的。在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指导下,建构适合我国国情的环境文化,至少要做好三件事:一是从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和自然资源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基本国情出发,深入研究资源安全战略、土地和环境保护政策,积极倡导循环经济、绿色产业,倡导适度消费和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重大转变。二是以博大的胸怀和海纳百川的精神吸收、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环境文化研究的一切积极的成果,洋为中用,为创造一种融贯中西的环境文化而努力。三是全面梳理、系统研究我国传统的环境文化,它是我们建构现代环境文化的历史根基和民族文化的基础;只有“通古今之变”,才能成中华民族的“一家之言”。西安碑林环境文化促进会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敏锐的理论眼光,积极倡导和组织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的理论工作者开展了“中国古代环境文化”研究,并将其研究成果编辑成册,奉献社会,这是对我国传统环境文化的较全面的总结和阐发。此书论述了我国古代的环境哲学思想、环境伦理思想、环境法学思想、环境美学思想,以及佛教、道教的环境思想。此书涉及的范围之广、资料之丰富和论述之系统、全面都是不多见的。尽管此书还有某些不完善之处,但我相信,此书的出版,将对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和建构现代环境文化发挥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