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九成宫碑》全称《九成宫醴泉铭》,立于唐贞观九年(公元632年),楷书24行、行49字,共计1100余字,魏征撰文,欧阳询七十五岁时所书,碑现存陕西省麟逐县。九成宫原名仁寿宫,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建,据《醴泉铭》载,“杜水清流,汇溶为湖,宫阙皆依山而建,亭榭全凌波而筑”,“高阁周建,长廊四起,栋宇胶葛,台榭参差。仰观则迢逜百寻,下临则峥嵘千仞。珠壁交映,金碧相辉,照灼云霞,蔽亏日月”,是避暑胜地。隋文帝曾七次驾幸仁寿宫,几成隋临时首都。唐太宗也曾六次来此,并改名九成宫。碑文记载了贞观六年唐太宗避暑于九成宫时,因其无水而不安,一日出游,发现一眼涌泉之事。
历经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岁月,九成宫早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沉埋于泥土乱石之下。现只余下欧阳询所书的《九成宫碑》,碑文结字端庄方正,法度严谨。用笔内刚外柔,肥瘦适度,形态得体,点画颇有定律。字里行间无不充满着隶书的笔意,则更显庄重古雅。《金石史》中载:“宋拓醴泉铭,首行宫字左点作竖笔,正锋一画而微转,便有韵度,是汉分法也。”碑中的抛钩,采用隶书中燕尾捺笔之法,有飘逸遒动之感,而横笔,左边起笔经右收笔较重的笔法,成起方收圆的“体方笔圆”之势。明陈继儒曾称:“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公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更有甚者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楷书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