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中国 - 财经商业新媒体
读书
正在读取登录信息...
图书详细信息 推荐图书 | 最新书评
诉讼证据案例与学理研究

作者:俞静尧,柯冬英,陈琛 著

出版社:法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年06月
个人简介
俞静尧,女,浙江绍兴新昌人,杭州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从事刑事诉讼法教学和研究。曾在《法学研究》、《法学评论》等法学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律师刑事证据适用》、《律师实用心理》等著作多部。
柯冬英,女,浙江丽水缙云人,杭州师范学院法学院讲师,从事民事诉讼法教学和研究。曾出版《律师公证与实务》,发表论文多篇。
陈琛,女,浙江杭州淳安人,杭州师范学院讲师,从事行政法、行政诉讼法以及外国法制史教学,在法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内容简介
随着证据是诉讼灵魂的认识的提高,一部证据法的制定已是众望所归。《诉讼证据实例研究》一书,精心挑选了近年来发生的具有一定典型性、新颖性和疑难性的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司法实践,运用最新的法律规定和权威的法学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思考。从司法判例的角度,发现和提出实际问题,并在对各国的学说、立法和司法实践进行比较研究和学理讨论的基础上,对疑难问题予以解析或提出独到见解。也许并未面面俱到,也未提供最终的结论,但本书可谓是对近年来最新诉讼证据的综合分析,蕴涵一定的创造性和启发性,不失为证据立法和司法实践中较好的参考材料。
证据是证明和认定案件事实的手段和方法。证据法是司法制度的组成部分。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我国法院系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审判方式改革。这一意义深远的改革,就是以加强当事人的举证责任作为切入点而逐渐展开的。由于证据是诉讼制度的核心,触及这一核心的改革立即就产生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应,最终引发了审判制度乃至整个司法制度的全面改革。
司法的任务在于通过法院的审判以维护和实现社会公正。只有准确地查明案件事实,才能正确地适用法律并做出公正的判决。为此,各国都十分重视证据制度的完善。英美法系国家大多有专门的证据法,如美国的《联邦证据规则》、英国的《民事证据法》等。大陆法系国家通常在诉讼法中规定证据制度。与外国相比,我国的诉讼法对证据的规定过于简单,且大多为原则性的规定,可操作性不强,导致法官审查判断证据时无法可依,并因此造成法律适用的不统一,影响了司法的公正和权威。实践表明,证据制度的改革任重而道远,其完善不但有待于一整套完备的证据规则的建立,而且有待于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全社会诉讼观念的转变以及相关法律制度的配合与协调。
本书分三篇,分别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三项诉讼活动出发,收集近三年诉讼证据的真实案件29个,并对这些案例进行法理分析和争议点的处理评析,本书为法科学生学习法律专业理论知识和研究实务问题提供理论联系实践、反映最新司法动态的高校案例参考教材,也指望能成为广大法律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本书的作者来自杭州师范学院法学院,是从事诉讼法教育和研究的中青年教师,也是从事司法实践的兼职律师,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功底,曾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多项成果,并多次获得省级、市级优秀科研奖。杭州师范学院法学院一向关注我国的司法改革,重视法学研究与司法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此,经常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进行社会调查,深入司法实践,学习书本上的法律(1aw in books)的同时,学习实践中的法律(1aw in action),并把收集到的证据进行分析、评判。此次成书的,只是其中一部分考虑成熟的成果。其中,第一篇刑事诉讼证据由俞静尧完成,第二篇民事诉讼证据由柯冬英完成,第三篇行政诉讼证据由陈琛完成。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由于我们的学识和能力所限,本书的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同时,本书中引用的绝大部分案例均是发生在2001年之后的真实案件,来自于一些知名网站、报刊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公报,考虑到研究分析的需要,对一些案例的人名或地名进行了适当的改动。
发表书评
本书标签
为此书添加标签:(多个标签用空格分隔)
图书购买信息
请对此书作出评价
请您登录后为此书评分



目前还没有人对此书评分
新书快递
广东联合出版公司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南京大学出版社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时代光华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文汇出版社 | 中国经济出版社 | 中国青年出版社 | 中信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家出版社 | 湛庐文化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华章经管 | 经济日报出版社 | 中国城市出版社 | 财政出版社 |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 新星出版社
重庆出版集团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资海派 | 电子工业出版社世纪波公司 | 中国电力出版社 | 道中财富 | 含章行文 | 同舟人文化 | 华章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