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本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了外语学习与教学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过程。作者建构了个体体验理论并运用该理论研究了个体体验基础上言语交际机制生成母语言语交际能力的过程,进而全面揭示与解释了个体体验与母语言语交际机制与能力基础上外语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过程。
个体体验指处在特定生存境况具有特定身心能力的个体在与外在世界(自然的和社会文化的)交互作用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母语体验与外语体验都是个体体验不可分割的部分,只是为了研究需要才将其独立出来。个体体验理论假定,所有个体体验都具有同样的特性,遵循着同样的运行原理与增长方式。个体体验具有独特性、有机性、连续性与交互性。其增长方式具有模块特征,即前体验只影响相似的后续体验。体验主要有两个运行机制:形上机制与联结机制。前者指超越具体体验而影响后续体验的机制;后者指个体体验各元素之间以及在体验基础上所形成的各种心理现象或心理过程之间相互关联的机制。个体体验、母语体验与外语体验顺次发生,意味着外语体验的形成基于前两者并受到前两者联结机制的影响。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指运用外语的社会交际能力。外语学习者的个体体验与言语交际机制具有唯一性,是外语言语交际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个体体验、母语言语交际过程与外语言语交际过程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理解外语言语交际过程与能力形成过程的关键。外语言语交际过程承接了个体体验基础上的母语言语交际机制,因此母语言语交际过程所需要的某些能力不同程度地进入并影响着外语言语交际过程。通过研究言语交际过程,作者发现:促进言语交际能力形成与发展过程的机制是交际意象与言语表达方式这一双层异质的联结机制。作为社会交际的言语交际过程由交际意念形成或推知过程与言语表达或理解过程构成。前者根源于个体体验(其特质是思想情感等,即非语言的),后者根源于语言体验(其特质是语言的)。言语表达与言语理解的言语作品由言语形式与言语意义构成。交际意念到言语表达的双层异质过程以言语意义为联结纽带。言语意义一端联结着交际意象,另一端联结着言语形式。智能联结机制是形成言语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而智能联结机制的形成依赖于体验频率与体验方式。言语交际能力由个体体验能力、交际意念能力、言语交际意象能力、言语形式能力、言语意义能力、言语熟练能力等构成。作者还从人类言语交际起源与语言起源等方面,考察了言语交际双层异质的本质特征,从而揭示了外在世界结构、人类的内在体验与语言结构之间的同一性。
外语言语交际能力的形成过程是以个体体验与母语言语交际机制为基础,逐渐摆脱母语言语交际对个体体验意义、言语意义表达方式与言语交际行为的束缚,通过外语言语交际过程逐步建立所需各种因素的智能联结机制的过程。具体而言,作者采用母语与外语模块对比的方法,分别研究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外语言语声音形式能力的形成过程,个体体验的外语词语化过程,外语言语表达方式能力的形成过程与外语言语交际行为能力的形成过程。
作者最后讨论了论文所形成的理论对国内外外语教学与研究的启示。本理论暗示了“主体一交互一言表一联结”的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框架;其直面外语教学问题,探究元理论的现象学研究方法对当今国内外外语教学研究也具有方法论启示意义。